讓青年人尋找聚腳地

讓青年人尋找聚腳地

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研究助理 盧偉明

無論是聖誕新年或煙花滙演,文化中心已成為萬千香港市民慶祝佳節的公眾地點。但是,去年文化中心發生的「HappyNewYear」事件,去年發生的聖誕塗污、垃圾如山事件以及新年清場事件,文化中心反成了大家憂心青年人反叛的標記。
去年平安夜,文化中心的垃圾和塗污問題,令傳媒及市民即時認為年輕人出了問題!可是垃圾堆積如山,根本不只是青年人的錯,而是全港市民的責任,只要想想每年年宵後的境況,垃圾問題就不容推卸。
到了除夕夜,警方以「漫無目的」為理由,在文化中心清場,本來慶祝節日就沒有主辦者定下節目,亦沒有遊行或集會完結的呼籲,人群的聚集本來就是「漫無目的」。文化中心本來是培養文化的地方,然而,這幾件於佳節前夕在文化中心發生的事件,卻為文化中心帶來了諷刺。

香港的公共空間實在小得可憐,不知不覺間,文化中心已成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雖然我們未能解釋此現象,但應對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給予尊重。驅散青年人十分容易,但要讓青年人自願地塑造屬於他們聚集的空間卻要經年累月。我們不難聽到,文化中心已成為青年人的好去處,會考或高考放榜前夕,很多青年人會走到文化中心談理想。如果我們不懂珍惜青年人久經創造的空間,我們就沒有資格批評青年人反叛、享樂主義及不學無術。

欠缺創新青年政策
青年人並不反叛,反覆無常才是成年人的特徵。政府政策令青年人無所適從,「樂於學習、善於溝通、勇於承擔、敢於創新」是2000年教育改革的綱領,現在尚未檢討成效,政府面對青年人問題便只有加強執法、清場這些板斧,從來都只當青年人是成人世界的罪犯。要讓青年人有創意思維,就一定要有青年人的公共空間;要令青年人有創造力,就一定要有接受青年人犯錯的胸襟。我們缺乏的並不是「樂善勇敢」的青年人,而是創新的青年政策。
青年人的問題,就要用青年人的方法處理,加強執法,嚴陣以待,換來的只是眼前的平靜,埋沒的卻是青年人的心靈。文化中心既是提升心靈素質的地方,又是青年人樂於聚腳的自由地帶,我們何不順其自然,讓文化中心進一步擔當其應有的角色,把握青年人在此三五成群、促膝談心的熱忱,讓過去的錯失成為學習的踏板,文化改造才會見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