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錯解衰退關鍵

施政報告錯解衰退關鍵

最新的施政報告「主要講述香港經濟困難的成因,以及加快經濟復甦,果斷解決財赤,以及根據《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立法工作等市民關心的問題」,而不是要提出具體紓解民困的措施。因此,評論不應批評它空洞無物,而應集中在它是否正確理解當前的經濟困難,以及建議加快經濟復甦的方向是否可行、有效。

時事評論員 陶飛

董建華認為「特區政府出現財赤的主要原因,是在過去泡沫經濟期間,公共開支急升。從九一/九二年度至九六/九七年度的六年間,公共開支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十四。」這是企圖委過於前朝港英政府的謊言;實際上,同期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加百分之十二點三,也就是說,當時公共開支的增長只是輕微高於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更重要的是,以通行的衡量政府規模的標準,即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而言,同期比例只是從百分之十六點二升至十七點七,而在不那麼受董建華控制的九七/九八年的公共開支,比例仍維持在百分之十七點七。在港英統治期間,公共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例均限制在安全的百分之二十以內。相反,從特區政府可以完全控制的九八/九九年度開始,這個比例一下子突破了百分之二十的安全線。公共開支急速增長發生在董當特首的幾年間。

受制聯繫滙率
至於香港經濟困難的成因,施政報告這樣說:「綜合而言,正是在經濟全球化、知識化的新形勢下,在周邊地區經濟迅速崛起和競爭力不斷提升面前,香港原有的優勢和地位明顯受到挑戰;科技基礎薄弱和人力資源錯配等問題日益顯現,再加上由於泡沫經濟爆破、世界經濟陷入周期性低潮、香港與周邊地區的物價差距、以及持續通縮的夾擊,使香港經濟長時間陷入低谷,失業率不斷上升,不少人的工資持續下跌。」
幾年來施政報告的「乜港物港」,以及今年的依靠加強與珠三角經濟聯繫,都是嘗試處理結構因素,只是以往的處理辦法過於「假大空」,而今年的加強與珠三角聯繫的辦法似乎可行。對於世界經濟周期性衰退,香港當然不可能做些甚麼;可是,對於泡沫經濟爆破、香港與周邊地區出現物價差距的負面因素,董建華的分析是不妥當的,甚至錯誤的。
這次施政報告比以往政府的分析的唯一優勝之處,在於明確承認香港與周邊地區存在物價差距,可是對物價差距出現的原因和重要性,卻沒有討論。香港與周邊地區出現物價差距,是因為泡沫經濟爆破後,其他國家已透過貨幣貶值,處理國內物價過高的問題。香港卻受制於聯滙制度,不能把港元兌美元貶值。只要香港相對於周邊地區還存在物價差距,香港便存在物價下調即通縮的壓力,以及必然伴隨的經濟衰退,而財政赤字相當一部份是經濟衰退引起的。施政報告沒有指出通縮出現的原因,還說甚麼「房地產價格的急跌和與其有密切關係的持續通縮」,似乎認為樓市急跌才是造成通縮的原因,這又跌進對通縮認識的誤區。難道把樓價托高了,「香港與周邊地區的物價差距」這個負面因素不會更嚴重嗎?

制度未被破壞
只要承認香港與周邊地區存在物價差距,便可得出結論:政府要麼放棄聯滙,讓港元貶值,要麼便要協調物價和工資下調,盡快讓物價和工資完成足夠大幅度的下調,結束通縮。
董建華認為特區政府已經很努力了,成績也慢慢出來,因此認為對他退位讓賢的呼籲是挖苦他,對他不公平。董建華引用航權談判有進展、來港旅客增加、貨運量增加等來說明成績。難道人們不可以認為,政府制度幸好還未被無能領導完全破壞,因此還有成績?連當前經濟困境的關鍵也分析不來,不是無能是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