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信心危機 - 李怡

李怡專欄:信心危機 - 李怡

親中護董議員黃宜弘在上周董伯宣讀施政報告時,呼呼大睡,以致董離開時他也沒有站起來致意。第二天,當董伯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黃站起來向董伯致歉,並且說他所以睡着是因為對董的施政有信心。董聽後龍顏大悅。
黃議員的表現與他其後的解說,極富象徵意義,他表明:如果香港人對董伯的施政或他的報告有信心的話,除非他們都睡着了;換句話說,只有睡着了覺的人,才會對董伯有信心。
董伯在施政報告的引言中說:「帶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恢復市民對前景的信心,是本屆政府的首要任務。」
因此,信心問題,是香港困境中首要的問題。為甚麼會有信心問題呢?董伯認為經濟困境是主要因素,但特區政府沒有能力解決經濟困境,尤其是任憑通縮延續了五十個月仍然束手無策,才是市民信心問題的癥結。換句話說,市民普遍對「來屆政府」有無能力「帶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並無信心。

董伯本人對於他在施政報告中所提的發展本地經濟四大支柱,有沒有信心呢?對於與珠三角融合有沒有信心呢?如果他確信這幾道板斧可以帶領香港經濟走出困境的話,那麼他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面對公眾,不至於迴避出席施政報告發表翌日的電台烽煙節目。
紐約前市長朱利亞尼,在九年前接任紐約市長之後,大力打擊犯罪活動,抑制娼妓的街頭猖獗行為,並削減對福利的濫用,為此而受到輿論、社福界、性工作者的無情抨擊。但朱利亞尼堅持每天會見記者,每周在各個區公開集會與公眾面對面對話,原因是他對自己所作的決策有信心,他堅持決策是對的,是對紐約市的提升有幫助的,他勇於為決策辯護,決不害怕與傳媒爭論,也不害怕與公眾接觸。
相形之下,人們不能不懷疑,董伯對於他所提出的一套,他自己是否也有信心。更何況,四大支柱根本是香港私營企業界一直在做的傳統行業,不勞董伯予以指點。曹仁超說施政報告是「一紙空言」,並非過份。

市民最大的信心癥結,其實還不是特區政府,而是董伯本人。五年多來,他的表現是「中央的特首」而不是「香港的特首」,最令市民失去信心。他每年施政報告中重重複複地說「國家好,香港好」,更使市民極為厭煩。上一次發表施政報告(○一年十月十日)的翌日,在電台烽煙中,一位女士打電話同董伯說:真正能使市民恢復信心的做法,是董特首宣布不再角逐連任。因此,這次發表施政報告後,記者會上記者問他有市民要他下台,以及他出席立法會時,何俊仁議員問他有沒有想過退位讓賢,都是真正針對如何解決香港信心危機的嚴肅提問。董伯卻認為是以「挖苦」他來解決問題。他若不是無視信心問題的癥結,就是自我陶醉而全無自知之明。
要解決香港信心危機,使香港市民恢復振興經濟的信心,最起碼是董伯公開為過去五年的劣績道歉,最根本的做法是退位讓賢。即使董伯過去五年多「問心無愧」,但倘他的退位有助於讓香港人恢復信心,為了香港,他也應該這麼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