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連任後的第1份施政報告出台,外界毀多於譽。有評論指這是「一紙空言」,亦有人認為大方向正確,一位受訪的市民則認為,施政報告是「急政府所急,非急市民之所急」。
作為香港特區的最高領導人,董建華發表施政報告,自然以大方向為主,雖然有人認為大方向正確,但市民普遍的評價卻是「一紙空言」及「非急市民所急」。這個結果,反映市民對於董建華的實踐能力並不信任,市民在生計上的燃眉之急,亦並未為董建華所重視。
大多數人(包括筆者)其實都只是普通人,對於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難免多關心一點,多爭取一點,乃人之常情,不足為怪,但作為一個政府及為市民服務的官員,考慮問題的方式便應有所不同。
政府施政與企業管理,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有極相似的地方,就是要怎樣平衡短線與長線,以及現在與將來利益衝突的問題。容忍現在的問題,如財赤、教育政策混亂等,會為未來香港帶來重大的社會成本甚至危機。不過,社會上的個體,多着重眼前及短線的利益,他們的利益若沒有得到適當的照顧,困難沒有得到紓解或減輕,容易導致社會不安。事實上,社會不同階層,甚至人與人之間經常存在利益衝突,每一項政策變動,均有人獲益有人受損,不可能找得一個完美方法令各方滿意,重點是「不患寡,只患不均」。
不久之後,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便要為特首的大方向配上政策,希望他能盡量平衡各方的利益。
(本欄逢周一刊出)
冠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