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矯視的青年」的故事大綱:何兆麟、蔡俊明及劉敬年三個只得二十歲出頭的香港單車隊主將,因厭倦十多年的「四眼仔」生活;有一天,毅然放下日練夜練的單車,還自掏腰包(醫藥費約萬七元,不過醫院給了他們九折)跑到港安醫院做激光矯視(LASIK),之後像「重生」般找回失去多年的正常視力,並於明日重回單車懷抱,飛往昆明繼續漫長的「單車仔」生涯。 圖/文:徐嘉華
「其實十年前知道有激光矯視後,我就想做,但一來嫌太貴,二來又怕有危險。入香港隊之前,我只戴眼鏡,踩車後才戴con,但踩車好易入沙,擦隻眼好易跌副con出來。」
「今次是我帶頭要去做激光矯視,主要是為了方便踩車。好慘的經歷是,戴con(隱形眼鏡)踩車時遇上落雨天,眼裏滿是雨水同沙,痛到難以形容。現在做完的心情是開心到爆,我會將現在副框改做太陽鏡。」
「兩年前曾想過要做激光矯視,但未夠歲數。戴住眼鏡踩車,最怕上山路,好多時會有霧氣,就像平時飲熱湯或出入冷熱氣的地方,都會影響視線。
三人的矯視手術在上周三(本月九日)進行,手術算是順利,各人在翌日的覆診中驗出視力約達正常的八成。如無意外,他們三人將於明日(十三號)第二次覆診後立刻前往昆明與其他隊友,包括黃金寶在內會合。
激光矯視(LASIK)是Laser-AssitedInSituKeratomileusis的簡稱,手術是以改變眼角膜的形狀,作為矯正視力的方法。整個手術不需一小時。
建議手術年齡:20-50歲
何人可以做:手術前,病人先做詳細眼部檢查,包括視力(一千度以上近視不適合)、瞳孔屈光偏差大小、角膜的弧度及厚度(太薄不能做)。
手術過程:先進行眼睛麻醉,再固定病人的眼部。然後將一個刨狀的儀器套在病人眼睛上。醫生會利用這個刨將病人的眼角膜最表層切開,掀起一個蓋狀的部份,令眼角膜中間的組織直接呈現醫生面前。然後,用準分子激光射在眼角膜上打磨,令其形狀改變,進而達到矯正視力的目的。
激光矯視歷史:分三代,包括RK(RadialKeratotomy,由荷蘭眼科教授Lans發現)、PRK(準分子激光)及LASIK。第一代的RK,曾在七十年代令一個男童近視減少,是全球第一宗成功的矯視手術。第二代的PRK,在八八年首次成功,在往後六年,令全球四十多個國家共一百萬人得到矯視。第三代的LASIK,九一年正式在美國成功完成臨床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