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予人點點不可一世的感覺很正常。俗語說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就是因為後生仔有無限潛能,說甚麼出口別人也不敢嗤之以鼻。
「沒有任何一個小前鋒或後衞能擋住我,尤其當我壓籃的時候。」最出名的「功績」是撞傷佐敦肋骨、掟爛電視台攝影機;溜馬的阿達斯憑甚麼大言不慚?在新一期《SLAM》訪問中,令我對這個「狂人」改觀。「因為我最強和最弱的也是同一樣東西,就是我對籃球的激情。」
不知讀者有否試過,自己不斷練習,在場上拚命奔跑,最終仍是打得不好、導致輸波收場。當你貫注的感情愈多,感覺就愈難受。
阿達斯對他自己在場上「瘋狂」行徑直認不諱:「當我在場上犯錯時,真的令我懊悔若狂;因我對自己的要求非常嚴格。」
隨着歲月流逝,太多太多人再耐不住對「自己」不斷要求,開始「承認」力有不逮,轉而對現實妥協。不可一世的崢嶸變得「溫馴」;你大可以稱之為世故,其實,這叫軟弱。因為無論是不可一世、或堅持追求夢想;道路都是孤單而且痛苦,如不是投入了激情,跟本不可能貫徹始終。
曾幾何時,Beyond一首膾炙人口的《海闊天空》,歌詞中就有深切體會:「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那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不可一世?這條路,不易走。
文:仙道彬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