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鄉:教改蠶食教育界心靈

書鄉:教改蠶食教育界心靈

乘車聽張笑容的節目:憤怒的老師公然下挑戰令向田北辰單挑英語造詣;隨街隨巷碰上貌似老師的人面,不是疲憊不堪便是怨聲載道──大抵以上例子已成為教改方案推行後的「指定」老師形象。說商界理念入侵乃至主宰教育界,例子罄竹難書,但最有力的還是看《姨媽姑爹論盡教改》(香港進一步,02年)──不用看內容,僅看十居其九的作者均以化名示人,便可知道憂心一旦明刀明槍說亮話,半桶水的校本管理方針,自然可以被劣質校長用來借刀殺人秋後算帳。試問在經濟不景的情況下,誰願意引頸求一快!

文化評論員 湯禎兆

或許我由傳媒界過渡到教育界的經驗,令自己切實感受到處處不相容的對立。傳媒愛把負面新聞小事化大,尤其是處理教育新聞更喜處處挑釁,一旦面對青少年問題又總把矛頭直刺教育界,試問教育界在明知誰是罪魁禍首的前提下,又怎會坦誠交心(誨淫誨賭的是傳媒,鼓吹牙尖嘴利不問實際只求姿勢的也是傳媒,然後卻高高在上斥問教育界為何不教好下一代)。兩者的猜忌正好代表了教改後的最大貢獻──確立猜疑及互不信任的風氣。
是的,自從教改雷厲風行後,《姨媽姑爹論盡教改》中的苦水其實已在不同場合曾經控訴。如果能作一點補充,我希望可以公允一點:正如今天呂大樂夠膽挺身而出,為傳統以成績論英雄的考試制度辯護(保障了社會流動性的原則),同樣教改的內容也非一無是處(我對文化科的改變拍案支持)。

加速製造分化
一方面盡心盡力的老師自然做到面無人色拋妻棄子,但庸碌卸膊的害群之馬總不成強辯為全已人間蒸發,所有人都是名副其實的萬世師表。換句話說,無論教改推行與否,有些亙古不變的基本問題(例如人事上的調配),都不宜一筆過扣到教改的帽子上。
我只是想說,基於教改令老師的工作量大增,因而令到人犯錯的機會也相應提高。書中施敏文憶述在教學最初的十一年用了十一種方法教英語中的現在進行式,不知道在今時今日仍有沒有可能出現。而我們都知道人的能耐的確有限,當一名老師從屬於橫向的大量新增工作組別下,即使是盡心盡力的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圓,等而下之更會把不恰當的情緒發洩在自覺為厭惡性的工作上。
在有心或無意間,大家有機會看到彼此的陰影面,正如夫婦同室相處,要學習調整的路途委實漫長,但現實通常為猜疑文化會瞬即上位。由是面對教改最大的同心同力資產,也會逐漸被蠶食至根基動搖,推而廣之是教師與校長的互不信任(於是有「一校一拉登」的說法),甚至為教育界與傳媒界(代表外界整體的聲音)的彼此猜忌。
因此我認為教改最大的悲哀,是把教育界中真正的優質分子糟質至不成人形,而且透過做不完的工作迫使他們暴露弱點,反過來讓機制作為口實,以及讓害群之馬理直氣壯合理化自己的不足。簡言之,如果教改有根源性的罪狀,我認為是把團結性已不太高的職場加速製造分化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