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二日,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發表「提升香港語文水平行動方案」諮詢文件,傳媒大多集中報道建議對在職語文教師提供三萬元培訓資助,或是多階段的「基本能力」評核。類似的報道再次反映社會「重教、重考不重學」的風氣。
愚見認為語文學習應該從兩方面談。首先,「基本能力」不可少,所謂「評估」亦不可缺,這可以說是為滿足「用家」的要求,保證「教學產品」的質素,但範圍宜精不宜廣,內容也應配合時代要求。
「基本能力」獲得保證,學習的權利就應回歸學生身上,教育專家大都贊成學習動機比任何能力更重要。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的腦袋不應再被硬塞信息,與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如讓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興趣,吉得曼(A.Guiterman)說:「探索而知的人十倍勝過教而學得的人」。
據報道,語常會主席田北辰先生在記者招待會中談到讀金庸小說學中文,在「基本能力」以外,我們是否可以讓高年級學生自由選擇學習內容?例如喜歡讀金庸小說的,會對中國文化、歷史產生興趣,有志投身傳媒或廣告界的,肯定會深入學習語法修辭,例如「相關詞」、「詞性轉換」等課題,沉迷電腦遊戲的,甚至可以讓他們寫一本完整的軟件使用手冊,教師就只負責諮詢、評核的工作。雖然金庸不見得是能培養得來的,反正目的只是學習,任由幾個志同道同的同學一起找尋有興趣的語文學習內容,「善於溝通,樂於學習」的目標不就可以達到嗎?
今天要求教師完成一個又一個培訓計劃,再拚命把要教的材料「教完」,學生同時把一個又一個考試「考完」,卻不能保證他們已經「學到」。只要我們認同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就要相信我們的下一代,為他們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已經足夠,因為他們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香港大學中文增補課程 何偉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