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外滙的運作,先看以下的銀行外滙報價:
GBP 12.4910 12.5570
EUR 8.1080 8.1480
JPY 64.8400 65.1300
USD 7.7890 7.8090
第一列所顯示的,就是外幣的ISO名稱,通常會以三個英文字母代表,GBP就是英鎊(GreatBritainPound);EUR是歐元(Euro);JPY是日圓(JapaneseYen),而USD就是美元(UnitedStatesDollar)。而第二列及第三列就是銀行的買入及賣出價。
何謂買入及賣出價?習慣上,以銀行的立場來看,買入價是指銀行買入外幣的價格,而賣出價則是銀行賣出外幣的價格。
以英鎊為例,買入價為12.4910而賣出價為12.5570,意思是假若要買入英鎊(亦即是銀行要賣出英鎊),便要付上12.5570港元向銀行購買,才能得回一英鎊。同樣地,如果手持英鎊要向銀行沽出,便要以銀行的買入價$12.4910沽出。
因此,顧客的買入價等如銀行的賣出價,顧客的賣出價則等於銀行的買入價,這點是很重要的。因為每單外滙交易都牽涉買賣雙方,但報價習慣上只看銀行那邊。
其次是外滙交易的報價,無論是買入或賣出價,都會以小數點後四個位作準。例如歐元的賣出價是8.1480,亦即1歐元兌8.1480港元的意思。至於外滙差價及外滙價位問題,明天再續談。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