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大專學生協會總幹事 陳錦雲
語常會近日公布了一連串改善語文水平的建議,回應了近年社會對本港語文水平下降的擔憂、經濟全球化競爭及中國經濟急速崛起的挑戰。值得稱讚的是,建議的核心精神顯然是從問題的根源着手,從提高語文師資並使之專業化,狠抓中小學生的語文基礎出發,可見語常會是有決心的。
田北辰在記者會上說到語文是「youdon'tuseit,youloseit」,即不使用就會失去,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筆者認為關鍵在全社會營造使用英語、普通話的氣氛,但這也是最難的。提高全民的語文水平沒有捷徑,我們必須決心下一番苦功,動員全社會參與。
從大學方面來看,我們可以更好地利用來自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大陸)的交流生來幫助大學生甚至全社會提高語文水平,例如可以組織他們到社區辦一些連續性的活動,與本地學生、市民交朋友,把學習語文滲入到人際交往、日常生活中,讓人們多看、多說。港大的程介明教授建議在各區設立英語中心,集中人才和設施,讓市民學習英文,這個做法的好處是可以深入地區,有助發動更廣泛的市民學習語文。但應該注意的是,英語、普通話學習中心不能被動地「等客」,而應主動出擊,可聯繫區議會、屋邨,以生活化、生動的手法普及,效果將更顯著。
要提高全社會的英語水平,我們還可借助少數族裔的協助。香港有不少外籍人士居住,例如印巴人士,他們一般能操較流利的英語,政府應推動與少數族裔之間的交流活動,這將更有利於營造英語的社會氛圍,也能促進社會的凝聚力。
語常會的建議中包括利用大眾傳媒的廣泛覆蓋來提高語文水平,這是值得稱讚的。筆者認為可鼓勵電視台引入更多內地各種節目,以普通話播出,配以中文字幕,或考慮在本港設立內地電視頻道,例如中央電視台讓市民免費收看,這不但可使普通話深入千家萬戶,也讓港人在「中國熱」的此際更快地掌握內地的訊息、文化,一舉兩得。
北望神州,我們看到「瘋狂英語」在橫掃全國,杭州風景區有學生纏着「老外」練習英語,朱鎔基總理帶頭在清華大學用英語開會。香港必須凝聚全民力量,保住並促進語文這一經濟繁榮的基石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