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施政報告都有一些大計,今年的大計,是要為香港低迷的經濟指出一條新出路,就是要如何加快、擴大本港與珠三角的融合速度、廣度及深度。
這有助香港人重建信心、積極面對困境嗎?這有助改善失業嗎?這有助財赤嗎?答案非常清楚,全部都沒有必然的關係,這只是又一次顯出董伯那好大喜功、一廂情願到近乎幻想的思維。
五萬平方里的土地,五千萬的人口,其發展由多個省長市長負責,不是由香港特首負責,不是說融合就融合,其中有可能在競爭之下的互利,卻不一定是有利香港發展的安排,試想資金與人才紛紛到其他地區發展,香港會是甚麼局面。人人都是想對方的資金人才到自己的地方的。
九九年的施政報告,早就提出「協同發展珠江三角洲」的理想,希望形成更緊密的區域經濟,讓港人在區內的投資、消費、置業、旅遊、定居等活動不斷增加,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大大提高,成為香港進一步繁榮的動力。但三年下來,只是人家的發展飛躍,香港呢?是倒退!
同年的報告第五十段,大談香港的定位,提出香港是中國的重要城市之外,還要被建成世界級的都會,亞洲的紐約、倫敦,如今呢?董伯善忘,但香港人不應善忘,今天應再審視董伯過去的施政報告,跟董伯算一算帳,而不是再次信他的空話。別想做紐約、倫敦,不要在珠三角的大計中發展出更多的本土失業,已是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