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期待已久的特首施政報告終於昨日公布,在一小時多的演說中,主要圍繞3個重點,包括振興經濟、開拓創新、加強與內地經濟合作及解決財赤等。特首亦在施政報告中提及,目前本港經濟雖面對嚴峻考驗,但仍有不可替代的優勢以幫助復甦。
無可否認,本港經濟的基礎其實十分良好,包括銀行存款體系超過3萬億、有豐富的國際資本市場經驗、良好的法制、廉潔的社會及資訊自由流通等,這些優勢均是內地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比擬的,施政報告中提及到未來要大力推動債券市場及基金管理,此出發點便是十分正確。事實上,金融業正是本港4大支柱行業之一,而且是最具優勢的行業,要振興本地經濟、最直接及最簡單就是搞好本地的金融業。
過往,特首經常忙於發掘一些新的經濟原動力,例如科技、中藥等,但就偏偏忽略了基礎已打得很好的本地金融業。隨着中國加入世貿,但人民幣仍未能自由兌換,香港在中國金融服務上有很大的角色可以發揮,只要政府能維持自由經濟原則,讓金融業發展,則對振興本港經濟將會有很大幫助。
另外,施政報告中另一個重點是解決財赤問題,當中提及到會增加稅收及一些政府服務收費。無可否認,財赤如進一步惡化,將對港元及本港經濟體系帶來負面因素,但我們首先要了解到財赤的成因是包括政府開支過大,以及經濟衰退導致收入減少所致。本地消費疲弱、市民缺乏信心及通縮等是導致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如果為了解決財赤而增加稅務負擔,只會令消費信心進一步走弱,從而帶來惡性循環。其實,以短期收入去填補長期性的赤字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相信刺激消費信心及精簡政府架構才是解決財赤的根本方法。
鄧聲興
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