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引入高官問責制後,特區政府便着力想營造一種政治上的新氣象,並特意改變一些行之多年的做法,包括把《施政報告》的發表時間從十月改為一月。而在《施政報告》公布前夕,政府更決定取消特首在公布《施政報告》後出席電台「烽煙」節目的安排。換言之,特首董建華先生將不會就《施政報告》的內容跟公眾直接對話。
據政府高層解釋,新安排並不是要迴避與市民對話,而是要體現新班子的團隊精神。我們認為這樣的解釋非常牽強,也難以令人信服;更重要的是,新的安排是一種倒退的做法,只會進一步削弱特首與公眾的溝通,只會令特首與公眾的關係愈來愈疏離,隔膜愈來愈大。
每年的《施政報告》不僅是政府最重要的政策文件,更是特首直接向公眾陳述施政理念,交代每年工作計劃的最主要途徑。而公眾除了期待特首清楚闡述未來一年的施政方針外,更期望可以有機會直接跟他對話,直接跟他討論《施政報告》的內容。可特首董建華先生不僅不願像前港督彭定康先生那樣舉行公眾答問大會,直接跟市民對話,甚至連透過大氣電波跟市民對話也不願意,不肯出席電台的「烽煙」節目。董先生這樣做,不是把自己跟市民直接溝通的管道都堵死了嗎?這樣下來,怎不令公眾失望、怎不令他跟公眾的關係更疏離呢?
更何況董先生及他的班子都不是普選產生的,他們其實更需要爭取市民的認同及支持。而要爭取市民的認同及支持,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直接跟市民溝通、直接跟市民對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感受到民意、民氣以至民怨。然而作為整個班子之首的特首董建華先生卻擺出一副迴避市民、迴避對話的態度,這怎麼可能爭取到市民的認同、爭取到市民的支持呢?
毫無疑問,由於經濟情況欠佳,市民滿肚怨氣,特首出席「烽煙」節目有可能碰到令他尷尬的提問或意見。然而這絕不是迴避溝通的理由,因為當政治領袖的其中一個重要工作就是與人民分憂共苦,甚至成為人民「消消氣」的對象,以免人民怨氣積聚,影響政治穩定。現在董先生不肯出席「烽煙」節目,連市民的怨言也不肯聽聽。難道他連這樣基本的責任也忘了嗎?
﹙圖﹚董建華今年發表《施政報告》後,將不出席電台「烽煙」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