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今日發表他第二任期首份施政報告,這份施政報告本來應在去年十月發表,但是由於問責制剛推行,為了要讓各問責局長首先釐定本身政策範疇的方向,這份施政報告改變傳統,改在一月發表。較長時間的準備,顯示特首對今次的施政報告是鄭重其事,希望能藉此真正勾劃出他第二任內的治港目標、理念及具體策略,亦體現問責制下的整體新班子的新思維。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本來對於這份重要的施政報告,市民應該會予以高度重視及有所期盼,但事實上市民對施政報告並不特別關心,亦沒有特別的期盼。因為大家早有「八萬五」的教訓,而且對於香港發展成為這樣或那樣的中心的承諾並不感興趣,過去的驚喜像煙花一樣始終會歸於平靜。市民最希望的不是甚麼鴻圖大計或發展口號,只希望特首真的能急市民所急,着實及快速地解決香港的經濟和失業問題。
而市民及傳媒均估計,報告中主要會談及以背靠祖國經濟來為香港經濟尋出路,集中討論推動與珠江三角洲及中國其他地區的經濟融合,提出「中國好、香港好」的長遠策略。但長遠政策的短期效用不明顯,遠水不能救近火。
二十四小時通關,增加國內專才來港等經濟融合政策,這些政策長期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可能是正面的,但短期對香港經已失業的低學歷、低技術人士的影響卻是負面的。如何平衡不同階層市民在經濟融合過程所受的影響,平衡短期和長遠的利益,實在考功夫。然而,低下層市民普遍認為港府會偏重上層的利益,亦估計施政報告並未能提出解決香港經濟失業問題的具體治理辦法,所以大家對報告並不特別關心。
此外,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政府的施政方針出現明顯轉變,前數年港府對於財政赤字是否屬於結構性還說要研究研究,但今天處理財政赤字已成為港府首要的任務。公務員減薪、削減綜援、增加醫療收費,各項政策根本急不及待,不待施政報告對第二任特區政府的管治作出規劃,便搶閘出台。所以大家已經看到在二○○六年以前,特區政府似乎將首要任務放在消除財赤上,其他政策目標,如解決民困、加強凝聚力等社會目標只能靠邊站。
政府一切政策都以開源節流為主流考慮,市民還可以有甚麼期盼?低下階層只望現時所享有的福利、醫療、教育、房屋等社會服務不會再進一步被削減,而中產階層只望不會加稅,增加已經沉重的負擔。
消減財赤是不是市民所急?是否應成為政府施政的首要考慮?其實,財赤並不可怕,美國和中國均有大量財赤,又不見美國和中國政府會以這問題作為施政的首要考慮,縮減服務與開支,而兩國政府均以發行債券的方法去解決財赤。由於大型基建及人力投資受惠的大多是下一代,所以用債券的方法來支付有關開支,要求下一代去負擔有關費用,其實是公平的辦法,不明白港府為甚麼對發行債券有這麼多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