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屈居第二 冀削財赤維持競爭力<br>增加投資 外商首選上海

港屈居第二 冀削財赤維持競爭力
增加投資 外商首選上海

【本報訊】香港國際商會進行的「2002年商業信心調查」顯示,國際商界對香港今年營商環境較去年樂觀,但計劃縮減營運規模的公司則增加;雖然有54%被訪者表示有意增加在港投資,但有意到上海投資的外商則高達79%。香港英商會行政董事夏偉邦表示,希望港府可解決財赤問題,維持香港競爭力。

該調查由明天更好基金及香港國際商會委託AC尼爾森,於去年9至11月進行,共訪問1004名在港的美國、英國、瑞典、瑞士及日本的商會會員。結果顯示,對今年營商環境表示樂觀及悲觀者各佔50%,前者則較去年調查只有38%多;對今後3年表示樂觀者則有84%,同樣略高於去年的80%。

本地稅制最討好外商
調查又指出,面對經濟放緩,計劃收縮在港營運規模者由去年22%增至26%;計劃擴充規模的被訪者則只有24%,較去年27%減少。不過,有意增加整體投資者則由去年80%輕微增至82%,主要投資地區為上海,有79%;其次為香港,有54%;珠江三角洲排第四,有50%,但香港與珠三角合計則有79%,與上海看齊(見圖)。
調查反映商會成員依然最滿意本地稅制,佔96%,過半數被訪者稱讚港府的移民政策及營商措施,分別佔74%及54%;對本地營商成本的滿意程度也增加,由去年23%增至34%。
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表示,基於全球經濟衰退延續,以及美國經濟復甦緩慢,國際商界對今年本港短期營商信心表示關注是可以理解。他指出,香港屬於外向型經濟,要視乎外圍因素,包括美伊會否開戰。

英商會:港不宜加稅
夏偉邦則指出,戰事可能會短暫打擊營商信心,但從過往數據顯示,戰事發生後會帶來牛市,「因為戰爭產生需求,需求產生增長」,故不應太悲觀。不過,他形容港府財赤是大問題,建議港府維持目前稅率,但可擴闊稅基以增加收入,香港不應該與鄰近地區反其道而行,調高利得稅率。他又認為,政府應就《基本法》23條的立法,聽取外國投資者意見,並建議特首在今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加強本港在內地發展的角色。
挪威商會主席HallbjornStenhaug表示,香港的營商成本已下降,但仍有環境污染問題,希望政府關注。

上海

明天更好基金行政總裁袁金浩(中)表示,香港經濟屬外向型,故要視乎外圍因素。右為英商會行政董事夏偉邦,左為挪威商會主席HallbjornStenhaug。 程志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