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巿大學城市問題教研室 吳家鎚
早前有幾則關於房屋政策的報道,筆者相信會對現時市區重建局所推行的重建計劃有一定影響。首先,市建局與香港房屋協會日前簽訂合作備忘錄,這標誌着兩個半官方機構正式攜手合作推行市區重建計劃。對於兩者的合作,筆者本抱着樂觀肯定的態度,但當正式簽署後,房協主席卻表示與市建局合作的優先重建項目中,絕大部份肯定會蝕本和無利可圖;因此房協對日後市建局批出的重建項目會嚴格評審,才決定是否接納。這反映出兩個機構在合作上仍難取得一定共識。
市建局當然希望得到房協在財力及經驗方面的幫助,解決安置賠償及屋苑管理的難題,但另一方面,卻不願把規模較大、收支較易平衡的重建項目交與房協發展;房協本身又受制於新的房屋政策,再不能參與資助房屋的建設,因此與市建局合作參與市區重建便成為新出路,可惜其角色是被動的。雙方的合作應建基於如何保存房協的人力和資源,這是最重要的。由此看來,除非兩者真的能以改善社區環境為己任作為合作基礎,而加以協調合作,否則合作能否成效便令人懷疑。
其次,市建局與房委會的合作近日有突破性發展。房委會本承諾每年提供一千個公屋單位作為安置受市區重建影響的住戶,每個單位價格以重置成本計算。換句話說市建局要向房委會每單位付出約三十四萬元,市建局每年要支付三點四億元作購樓支出,負擔不可說不大。最近,房委會決定以每單位十二萬作為市建局購買該單位的「租住權」,這個新協議相信能減輕市建局的財政負擔。筆者相信這是政府因應停售、停建公屋引申而來的措施,當中既要處理一批剩餘的公屋,亦要替房委會開拓新的財源,這正符合市建局和部份受重建影響的住客的需要。當然這個合作最好只是短期或過渡性的安排,長遠而言,雙方要建立一個穩定的合作夥伴關係,市建局才能作出策略性的重建安排。
最後,房屋署日前提出建議放寬天台屋居民上樓的措施,而放寬的政策亦適用於受市區重建影響的天台屋居民。這對於市建局來說是憂喜參半,喜的是有助加快收購步伐;至於憂慮方面,始終離不開資源不足困局,如安置的居民數目增加,市建局的財政負擔亦會增加,這雖然是市建局的責任,惟政府亦不能獨善其身,應責成房委與房協能跟市建局充誠合作,發揮夥伴的協同效應,市區重建才能落實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