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何來新意? - 李怡

李怡專欄:何來新意? - 李怡

今天下午,董伯就會宣讀他的施政報告。而從上星期五起,施政報告的內容,已先由中共喉舌新華社、《大公報》、《文匯報》予以透露,《大公報》更連續幾天以「施政報告前瞻系列」的專欄,詳細披露有關內容,各篇文字加起來可能比施政報告本身還長。董伯果然親疏有別,對傳媒實行選擇性放料,不愧筆者稱他為「中央的特首」。
就連日來中共喉舌所披露的施政報告的內容來看,它的主題將是集中談如何改善香港的經濟。因為經濟問題是真正「市民所想、市民所急」的問題。至於政治問題,特別是由政府挑起來的二十三條立法引起的社會分化問題,將避而不談。

怎樣解決香港的經濟問題呢?據披露,董伯提出來中共喉舌稱之為「新思路、新方向、前瞻性」的辦法,竟仍然是他已嘮叨了五年多的老辦法,就是「背靠祖國」的優勢。只不過,對這個「優勢」,這次會提出一些稱為具體的指向,就是如何加強與珠江三角洲的經濟融合,其中又以協助中小企進軍龐大的內地市場,以及與內地發展物流業等,展示出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除了在資金、資訊、專業人員、運輸、旅遊業方面加強融合之外,還會在醫療、教育、社會福利等方面引入與內地融合的觀念。這就是董伯施政報告的所謂「新思路」矣。
據披露,施政報告將藉這個「向北望」的思路,來重振市民對前景的信心。報告會指出,目前香港的經濟狀況,在亞洲區內並不是最差,但市民的情緒和社會氣氛卻比較差,故必須改變這種「灰」的感覺。

如果中共喉舌所披露的,確是施政報告的內容的話,那麼筆者相信,這個揚言有甚麼「新思路、新方向、前瞻性」的報告,只會再一次令市民失望。
首先,儘管「市民所想、市民所急」的確實是經濟問題,但去年在董伯就任第二屆行政長官不久,最早提出來「想市民所不想、急市民所不急」的卻是政治問題──為《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的問題。這個政治問題挑動了市民維護自由、法治、人權的敏感的神經,引起社會廣泛爭論,造成社會對立分化,受到國際社會關注,並實實在在地威脅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董伯今天在施政報告中避談政治,卻又堅持不改變只出藍紙草案及定下七月立法的最後期限。在這種情形下,市民怎麼可能照着董伯的指引只談經濟呢?毫無疑問,接下來的半年時間,二十三條立法仍是市民最關注的話題。
其次,與「大珠三角」合作並不是甚麼新課題。中小企能進軍內地的,也早就去了。與內地合作,從私人企業的角度來看,主要是能否適應內地貪瀆文化的問題。事實上,香港人的行賄手法,自廉政公署成立以來,已經「失傳」了。在這方面,還是台灣人比較在行。而從官方合作的角度來看,香港特區政府以為只要中央支持,與廣東的地方上的合作就能順暢,則肯定大錯特錯。總的來看,香港與「大珠三角」融合仍然路途多艱。
其三,香港市民情緒低落與社會氣氛差,主要原因是市民對董氏政權的極度失望而又沒有能力去改變它。由市民所不信任的人提出一個渺茫的經濟前景,又怎能重振市民的信心?可惜董伯並無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