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中央特首 - 李怡

李怡專欄:中央特首 - 李怡

特首董建華將在明天宣讀他就任第二屆行政長官的第一份施政報告。據悉他的這份報告,將一改過去幾年「王大娘的裹腳布,又長又臭」的特點,變得較為簡短,爭取一小時內讀完,不會面面俱到,而只抓住兩三個要點發揮。
對一般市民來說,「又長又臭」或「又短又臭」的裹腳布,都與他們無關,因為他們反正不會去聽也不會去看。但對政界或論政人士來說,「短」的感覺自然好些,就像看一部沉悶的電影,當然希望它愈短愈好。
董伯民望一再創新低,一般市民對他的講話或報告全無興趣,這種情勢其實跟香港經濟不景氣沒有多大關係。美國這一年多來也是遭逢經濟不景,但總統布殊一直民望高企,他出來講話還是很能吸引美國公眾的注意。
董伯民望低與市民對他講話無興趣,關鍵在從過去幾年的表現,一般市民已認定他不是代表香港利益的特首,而是代表中央利益的特首。一般來說,地方首長一定代表地方利益,當地方利益與中央利益有衝突時,地方首長必然站在地方利益的立場與中央據理力爭。
美國的聯邦政府與州政府,並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從屬關係,而是聯邦制的「分權制衡」關係,州長絕不會站在聯邦政府的立場講話,是自不待言的。
台北市長馬英九,一直被在中央執政的民進黨批評,說他不遵從中央的指令,事事與中央抗衡。如果說,這是由於地方與中央的首長屬不同政黨的話,那麼同屬民進黨的台北縣長蘇貞昌,不久前也為了中央有可能讓台中縣與市合併並升格為直轄市的問題,表示不滿,認為台北縣更有條件升格。表現了地方首長堅定站在地方利益的立場。多年前,台灣省長宋楚瑜為凍省一事,與同屬國民黨並且把他視為嫡系的總統李登輝鬧翻,更是眾所皆知的事。
港英時代,彭定康作為倫敦派駐香港的總督,也為了香港市民的居英權,與倫敦據理力爭,賣力游說國會議員。達不到目的則是另一回事。

即使中國大陸的地方首長,也總是利用有限的自主權,在與中央的利益衝突時,為地方利益而力爭到底。財政部長項懷誠就形容,中央為了徵收地方的財稅而「東奔西走,南征北戰,軟硬兼施,恩威並舉」,地方首長自然力保地方利益。
只有董特首,即使中央給了香港「高度自治」權卻只會對中央誠惶誠恐。九九年一月底終審法院就居港權的裁決,中央稍有不滿,董伯即尋求人大釋法;中央說要「開發大西北」,董伯即不顧香港投資低迷,而發動財團往大西北投資;過去幾年香港受內地低價格的困擾,通縮嚴重,董伯視若無睹,絲毫不想與中央講講價錢;兩岸三通明明有損香港利益,董伯說要全力協助;《基本法》二十三條的立法,更是超越原有條文去迎合中央要求,而不是為維護香港市民的權益與中央力爭……。
董伯的表現,顯示他不是香港的特首,而是中央的特首,既如此,我們為甚麼要聽他說悶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