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土經濟 - 鍾偉民

瘦土經濟 - 鍾偉民

董建華來了,走投無路的人多了,空洞的名詞,也多了。
比方說,人人沒工做,就要搞活「本土經濟」。然而,甚麼叫「本土經濟」?這種「經濟」有甚麼定義?有甚麼內涵?有甚麼根據?我們過去搞的「經濟」,是不是該叫「土外經濟」?
「土外經濟」跟這種「本土經濟」有甚麼本質上的不同?這種「本土」的東西,要有甚麼樣的「土」才能生長?沒有系統的解釋,甚至沒有解釋。
董建華班子只是告訴大家:換一換名詞,明天,就會更好。
如果我的推想沒有錯,「本土經濟」和「北上求生」,是一個怪胎的兩條病腿;窩囊廢大概是叫沒北上求生的人去創業;「本」,不僅指「本地」,還是「小本」的意思。
「本土經濟」,就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小本經營」;換句話說,「小本經營」,也就是窩囊廢「學術化」了的「本土經濟」。
名詞的內涵釐清了,大家明白這是怎麼一回事,才有討論的餘地,才容易發現大大小小的問題:小本經營,要有甚麼樣的環境?香港今天有沒有這樣的環境?我們拿着遣散費,或者借回來的「小本」,能不能在仍舊高租金、高電費、高交通費的環境苟活,在大財團的「合理利潤」之下求存?
政府提倡小本經營,就要提供「小本」能生存的空間;這個「空間」,不是多闢一塊爛地,多設一個甚麼大笪地,讓「經營」者自生自滅;這個「空間」,是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回復巿民對政府的信心,讓大家有消費的能力和消費的心情。
這麼看,回歸後政府的倒行逆施,其實正好扼殺了政府今天倡導的所謂「本土經濟」。解鈴還需繫鈴人,繫鈴人不肯去解鈴,不肯自己去上吊,本土經濟,只可能「發展」成更容易理解的瘦土經濟、壞土經濟和焦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