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民間的反應出奇地冷淡。整個社會表現得不感興趣、不想花時間討論、更沒有甚麼具體的期望。總之,「煮到嚟就食」,「唔驚得咁多」。反正,過往特區政府的施政表現,時而虎頭蛇尾(所以期待往往會帶來失望),時而快刀斬亂麻(因此甚麼辯論、提出反建議,都是「嘥氣」),對政府的動作(更多是「假動作」)有強烈反應,十居其八是一場撲空。大概就是基於這個原因,市民對近日就施政報告內容所發出的「吹風」、「氣球」的反應,基本上是心如止水,完全不為所動。
新力量網絡 呂大樂
市民懶理施政報告,卻不等於他們對特區政府的角色沒有意見。一方面,經過九七後幾年的痛苦經驗,一般市民只求政府不要再高、大、空,左搖右擺、有頭威無尾陣、自我耗損,令整個社會、經濟不致進一步倒退、收縮,已覺功德無量。
見過政府數回大動作而空手回的市民大眾,有時倒希望政府願意與民休息,靜靜地令社會恢復元氣。但另一方面,市民又感覺到香港社會缺乏新的動力,無法在原有的系統之內,轉化出一種新的協同力,令個人與集體均有機會與條件去四両撥千斤,扭轉形勢,反敗為勝。在這方面,市民期望香港社會可以引入新的力量與動力,將整個停滯不前的社會、經濟機器重新啟動。
市民這一種期望不一定是要求政府有些甚麼鴻圖大計又或者要表現得「大有為」,而是要有實實在在的「中程」的方向與項目,令他們重拾方向感,並可預見未來兩、三年內有些甚麼收成。必須說明,一般市民並非期望有些甚麼「萬靈藥」或即時見效的項目。
目前社會大眾對衰退與困境,絕對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但這並非就表示他們仍然可以接受一些只有遠景,而無中、短期實效的建議。過去特區政府所做的一些動作,總是忽然目光遠大,忽然又短視非常,在長短兩極中擺來擺去,無法說服市民如何按部就班,便可步出谷底,重拾上升軌道。
具體而言,甚麼本土經濟,甚麼知識型經濟,都不屬於「中程」的方向與項目。市民可以理解進軍珠江三角洲在中、短期所帶來的效益,但他們更關心香港可以如何經營整個南中國的發展,令香港與鄰近地區之間整個系統互通,而不再只停留在一個城市與腹地的分工的格局之上。
要說服市民,令他們相信特區政府在香港社會、經濟方面仍有其積極作用,政府需要表現得進取、敢於擴張,而不是收縮、怕輸。面對南中國的發展,要放下身段者,恐怕不是市民(他們依然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而是政府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