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的最後一天,48歲的羅大佑在北京的首都體育館近兩萬歌迷面前開《圍爐個唱》,再次掀起了一股「羅旋風」。
從八十年代到現在,羅大佑在大陸一直被尊稱為「音樂教父」,地位比大陸本土的「搖滾教父」崔健還要高。一個地區的音樂人,成為另一個地區整整一代人的情感代言人,這是一件頗值得玩味的事。按說,大陸的音樂人才並不比台灣少,可這麼多年來,卻出不了一個能與羅大佑並肩的音樂人,有人說,這是因為大陸的政治環境限制了歌手的發揮,可是,現在在大陸如星星之火的地下搖滾樂隊,很多歌詞寫得比羅大佑還要「過火」,卻出不了一首影響較深的音樂作品。
其實,人類的情感都是相通的,對青春、對愛情的謳歌和懷緬,是一代人共同的心聲,跟地域無關。羅的很多歌詞,之所以能在現場感動得很多歌迷熱淚滂沱,正是因為它觸動了聽者心中最柔軟的部份,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由於羅大佑身處台灣,特殊的地理和政治環境使他比大陸的音樂人有了更多思考的空間。隔岸觀火,旁觀者清,不管是《京城夜》也好、《亞細亞的孤兒》也好、《皇后大道東》也好,羅的政治歌,有着更為冷靜的思辨色彩,跟大陸的搖滾歌手動輒走極端更易為大陸的歌迷所接受。
《教父》一共拍了三集,因為維克多有不遜色於他的繼承人。但音樂教父只有一集,因為羅大佑沒人能繼承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