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葵涌道工程車造成三屍四命慘劇,專門研究交通政策的理工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副教授熊永達認為,近年涉及工程車意外頻仍,雖然有關預警指引是符合國際標準,但事件反映出該引指已不合時宜,當局實有重新檢討的必要。
民建聯交通事務發言人劉江華透露他駕車曾遇上工程車,以其經驗來說,倘若駕駛者並非超速及有留意路面情況,意外一定可以避免。根據過往的紀錄,有關意外大都涉及人為疏忽因素,他呼籲司機應該互相忍讓及切勿開快車。
的士司機林先生稱,特別是夜間在路面清潔而慢駛的工程車,容易釀成意外,他亦曾兩次險些撞上,幸及時扭軚避過。另兩名分別姓韓及姓陳的男女駕駛人士亦認同類似的意外頻生,主要是工程車泊在彎位,令其他車輛司機的視野受阻,當發現前面有車時煞掣已來不及。
但駕駛工程車有十八年經驗的「德叔」則表示,他一直都是承接路政署的道路工程,他形容晚上駕車工作特別危險,因為所有途經的車輛都開得很快,加上路燈照明亦不足夠,所以他在停車開工或收工離開都要非常小心,尤其會提防後行車的情況。
德叔續說,如果有兩、三部車一起工作時,司機之間更要有默契,有需要時司機彼此還要透過對講機來溝通,在完成工作駛離現場時,應該是最後的一輛有指示燈牌車先行,以掩護前面的其餘車開走,這樣才符合安全標準。
香港九龍新界公共專線小巴聯合總會主席梁雄認為,被形容為「公路殺手」的工程車預警安全措施不足,容易成為夜間司機的死亡陷阱,希望政府有關部門盡快作出改善,例如在時速限制一百公里高速公路擺放的「雪糕筒」,與工程車的預警距離最少要有一百五十米,五十公里時速亦要有一百米,車上箭嘴指示燈亦應有較強的光亮度,讓駕駛者可遠遠清晰易見,他並呼籲駕駛者切勿貪一時之快超速行車。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稍後會向承辦商了解有關情況,待警方的調查報告完成後,才再研究有關道路維修工程的安全措施應否改善。發言人強調,現時有關道路維修工程的安全指引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