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 票 - 李純恩

糧 票 - 李純恩

中國大陸在計劃經濟的年代裏,嚴格控制全國糧食的流通。每個省、市、自治區,都有自己發行的糧票,只能在境內使用。另有一種「全國糧票」,才可以各地通用,那是「糧票之王」。
每個人,都有「定糧」,以年齡和工作輕重來分。小孩子和老人家胃口不大,「定糧」基本上沒有問題,但正在長身體的年輕人,就不大夠了。比如我二十歲的時候,每月「定糧」二十五斤大米,但因為平時吃肉吃得少,肚子裏沒有油水,一頓飯,我可以吃七両(大陸十両制),那就要靠家裏的小孩和老人勻出米來,才吃得飽了。
糧票只發給城市居民,農民是沒有糧票的。農民進城,就得揹一袋米,到城裏的飯館換飯吃。這樣當然很不方便,所以農民們特別渴望有糧票,於是他們就拿農副產品跟城裏人換糧票,最普遍是換雞蛋,城裏雞蛋配給供應,人們就把糧票省下來,跟鄉下人換雞蛋,一斤糧票可以換一籃子雞蛋,城裏人覺得佔到了便宜,鄉下人把糧票揣在懷裏,視如珍寶。
那時候,每年農閒時節,就有大批的安徽農民到上海街頭行乞,他們討的不是錢,是糧票。(說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