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八年十月前,香港已經因為金融風暴而出現經濟下滑,樓價下跌,禽流感及新機場的混亂,令人對執政團隊的能力生疑,七百億元入市雖然小勝一仗,但已令人覺得英治時代建下的強大經濟實力,正在迅速消失。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大計劃,包括中藥中心、電影基金、高科技發展,皆受到各界的質疑。董伯的回應呢?
是一句答非所問的一時名句;說自己「無私、無怨、無愧」。
筆者當時曾經將董建華與前任領導港督比較批評:麥理浩無義(出賣港人),尤德無命,衞奕信無權,彭定康無恥(販賣假民主),而董建華是「無能」。但最令香港人受苦的,反而是有誠有義、有權有命、有心有德的董建華,真是夫復何言?今天重溫這段筆者的批評語,原來可以循環再用!
九八年與九九年的施政報告,都有一項環保政策作為重點。九八年的報告提出要在五年內耗資一百二十億元進行多項污水收集和處理工程;要由九九年起禁止出售含鉛汽油,並規定所有的士改用更環保燃料。這些其實只是細微細眼的環保政策,忽然被炒熱,多多少少因為九八年中國有百年一遇的長江水災。
水災背後,本來有環保規劃失誤的人禍,這一點欠缺常識的董伯不大了了;但他在報告的結尾時,卻藉機會大擦中央的鞋,還引用長江水災之中軍民齊齊抗洪的悲壯場面與港人共勉,要港人團結。
認真大吉利是,中國的天災這幾年減了,香港的人禍,還不知要到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