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二○○三年三月,中國政府將要換屆。新一屆政府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以體現宏觀經濟政策配合的連續性。然而,隨着各項條件演變,新一屆政府在具體政策目標及政策措施上還是會有新動作。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將努力培育內地經濟的新增長點。
按照中共十六大所確定的二○二○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未來十二年,中國內地國內生產總值必須繼續保持年均百分之七以上的高增長率。這意味着中國將創造持續三十餘年年均高於百分之七增長率的世界紀錄。欲達此宏偉目標,中國傳統產業結構必須向較高層次轉變,不可能繼續依賴粗放經營的增長模式,而且必須盡快向集約經營的增長模式轉變。
一方面,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在今後一二十年仍將面臨農村人口過剩,和城市就業人口不斷增加等艱巨的經濟和社會問題,需要保留相當規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解決就業問題。另一方面,面對全球經濟中最發達國家正跨入知識經濟這一人類最新最高經濟形態,中國欲縮短與最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差距,必須急起直追加快拓展高科技產業。
按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專家的估計,一九九七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知識經濟部份所佔比例達百分之五十六點一,但是中國內地僅為百分之二十九點七。雖然中國政府已經提倡「科教興國」,但是近幾年,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用於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穩健的貨幣政策也未能對高科技產業提供政策性幫助,風險資本市場至今尚在襁褓之中,所以,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等大城市或開放城市的高科技產業增長較快外,其他省市自治區的高科技產業佔本地生產總值比例仍然偏低。
二○○三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很難給予高科技產業以有力的刺激,關於創業板市場的呼聲必然再起。問題是,創業板市場是為風險資本提供退出的機制而非風險投資的途徑。因此,中國當局必須盡快培育規範的風險資本市場。至今,惟深圳市政府提出了有關鼓勵風險投資的地方性規章制度,全國性立法或制度有待全國人大或國務院抓緊制訂。倘若內地有關風險投資的立法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則不妨由香港風險資本市場提供協助,以免內地不能及時培育經濟新增長點而阻礙了二○二○年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