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之見:股評家只是表面風光

英之見:股評家只是表面風光

和朋友談起一個外國基金的電視廣告,廣告中客戶處處為基金經理的健康設想,恐防他一旦病倒影響表現,寓意基金回報太過出色。聯想到剛過去的講座中,有聽眾憂慮筆者生意太好分身不暇,這些所謂顧慮,其實不外是他們給自己的藉口,繼續現行模式去剝削他人心血的理由。
如果筆者有分身不暇的一天,絕對有能力去請人來幫手,沒有理由要筆者在由零開始的日子就大肆擴張,豪賭一鋪會客似雲來,如果筆者如此欠缺理性,相信早已吃了豉椒炒魷。評估筆者是應以表現為重,工作量以至工作流程是筆者自會應付的問題,無用外人操心。

前路不明復受歧視
股評家不外是表面風光的行業,以講座經驗為例,不錯出席反應熱烈,但大部份人抄低幾個股票編號後就不了了之,只有少數性情中人,才會考慮他人心血的價值。不少人恐防筆者生意太好,但實情是筆者卻在憂慮前途問題,前兩天花了兩萬元買部電器還要被妻子責怪,筆者一位業內朋友還要被未來岳母看扁,這個行業的悲情,實遠非外行人所能體會。何況生意好只會是推動力,難道憂柴憂米、心情欠佳成績會更好?
筆者脫離研究部的決定,主要是繼續下去也沒有前途,看中也好看錯也好,總有有色眼鏡在歧視,所以現時也只會評論一些一向已跟進的公司。
和《壹週刊》記者談到行內有不少流言蜚語,老實說,當一個人迷信人為因素主宰一切的時候,已即時停止了自己的進步空間,投資是一個不斷摸索、從經驗中學習的過程,將升跌理由歸於人為因素,便完結了反省的過程,最重要是未能將人為因素這個沒有預測效用的分析,應用於未來的實戰中。不是筆者囂張,而是這些抱有錯誤心態的批評者,可以預見長線成績必定不好。筆者只是希望不行歧路,正派行事也會有生存空間,可是不知是否會是奢望而已。
黃國英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