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了膠套的創意工業

包了膠套的創意工業

時事評論員 吳志森

最近,無所不能的新加坡領導人憂心忡忡,擔心經濟轉型,國家的競爭力追不上知識型經濟的新時代。眾所周知,新加坡自六十年代立國以來,在國父李光耀的家長式管治下,新加坡人講甚麼說話、讀甚麼書、吃甚麼東西、與甚麼對象組織家庭,大家長都插上一手。
經過了三十多年眾人一腦的悠長歲月,新加坡第一代領導人親手扼殺了國民的創意,但創意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奴婢,第二代領導人要喚回新加坡人的創意,並非三朝兩日可以達到。
創意是甚麼?創意就是「顛覆」,顛覆現存的觀念、傳統、成規,在沒有任限制的想像空間裏天馬行空。愈少限制,創意的空間就愈大;愈少規矩,發揮的餘地就愈多;愈少干預,創造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機會也愈高。
聞說特區政府也會制訂政策,鼓勵創意工業。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也異常認真地遠赴外國考察,認為創意工業大有可為。推動創意工業,成為董建華連任後第一份施政報告的重點。

規矩愈少愈好
何志平真有自知之明,他對記者自嘲「有創意就不做局長」,點中了問題的要害。我認為,創意工業由政府來推動,特別由特區這個毫無創意思維的政府插上一手,唯一的結果,就是失敗。
政府怕文化中心的大樹、雕塑、牆壁再被塗污破壞,把它們逐一包上膠套,也把牆壁用鐵欄團團圍着,被國際通訊社訕笑。連日厲聲警告,派上千名警察重兵駐守,但卻因為一小撮玩得忘形的年輕人失序,遭警方清場,徹底破壞了元旦的氣氛。
由包膠套到清場行動,由發動制服團體拾垃圾,到董夫人到場打氣的激動言辭,都反映特區官員一脈相承的思維,乾乾淨淨、循規蹈矩就是好,是應該學習的榜樣。害怕失去秩序,寧願犧牲市民的自由和權利,也要保證不出亂子,主導着官員們的想法。
年輕人挑戰權威,輕蔑規矩,顛覆成年人定下的秩序和成見,其實就是創意的泉源,成年人應該用體諒的態度作適當引導,不應粗暴地將他們扼殺。
創意不能被膠套包着,否則會使其窒息。讓一切按照官員心中的模式進行,以為就萬事大吉,這種愈來愈新加坡化的思維模式,早晚也會像新加坡今天一樣,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