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介紹了兩隻可供散戶購買的票據/存款證(見下表),即時收到多位朋友的查詢,其中較多關心的是它們的價格比較,希望知道哪種零售產品是屬於抵買的投資。
事實上,這些零售產品都有其缺陷,作為投資者,必須深明其原理,才能成功入市投資。
1.不同產品難作比較分析
對不同時期和不同產品先進行回報比較,甚為困難。這涉及多方面的理由:兩種零售產品推出時間不一,息率又受年期不同的影響。此外,由於發行價不一定都固定在100的水平,使回報率不會顯而易見,令投資前作出客觀評估和比較的準備工作,變成老鼠拉龜,無從入手。
2.認購期內才有機會購買
入市投資所面對最困難的地方,在於這些零售產品不是隨時可供選購。就以上述兩個例子,投資者若於今天走進銀行,希望購買去年10月及11月發行的存款證及票據,銀行只會愛莫能助,因為這些零售產品集中於推出的數天內供客戶認購,售完即止。也就是說,發行機構只準備一定數目的發行量,於認購期過去後,銀行根本已沒有存貨出售。
3.年期長短由發債體決定
投資者不能按本身的計劃進行不同年期投資。再以上述兩者為例,投資者若按閒置資金情況來制訂適合自己的投資計劃,可能需要購入4年期的票據,但事實上可供選擇的卻是2年和3年期的產品,令構思無法兌現。
4.合適發債體沒貨源供應
相同的情況是發債體的要求,市場往往沒有符合投資者要求的發行機構產品可供購買。就算得到專業人士的幫忙,分別只是知道不同機構發行的產品回報率及價格,而對一些實力稍遜的發債體,投資者就算滿意其潛在的風險,希望藉此爭取較佳的收益,可是市場上不等於有這些銀行的存款證供轉售。存款證的二手市場並不活躍,投資者於初次發行時認購後,絕大部份都會用作長線投資,中途出售的僅屬鳳毛麟角。
總括上述特徵,要成功買入零售票據或存款證應採用兩個特別的技巧:
1.被動法:以守株待兔的心態,經常留意銀行推出的新存款證,甚至與相熟的銀行經理作好聯絡,在新存款證推出時,要求即時通知,才作投資分析。
2.主動法:以反客為主的心態,將市面上的不同年期及銀行的存款證作好分析,挑選合適的類別,再主動與有關銀行聯絡,要求銀行遇上其他持有者出貨時請立刻通知,表明可隨時以二手形式購入。
陳鳳翔
中國工商銀行(亞洲)財資部主管
香港財資市場公會 常務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