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危機中美戰略新考驗

北韓危機中美戰略新考驗

正在發酵的北韓核危機是新年中對中國和美國的外交政策的最危險和嚴峻的挑戰。北韓金正日政權利用布殊政府準備攻打伊拉克之際,突然採取了鋌而走險的政策,趕走聯合國核武器督察員,準備重新啟動能製造核武器材料的原子反應堆,並揚言要正式退出「防核擴散條約」。

北韓的這一系列舉動使東北亞地區的局勢頓時緊張萬分。儘管許多觀察家認為近期內北韓的核危機不可能導致華盛頓和平壤之間的直接武裝衝突,但這一危機如處理不當將觸發東北亞地區的一場核競賽,後患無窮。

挑戰「布殊主義」
從近期來看,布殊本人可能是北韓危機的最大輸家。自從布殊上台二年以來,華盛頓一直採取了十分強硬的北韓政策,拒絕和平壤直接對話,並把北韓形容為「邪惡軸心國」。布殊的外交謀士們本來認為這一強硬路線可以迫使金正日政權就範,結果是適得其反。平壤乘布殊調兵遣將準備入侵伊拉克之時,出人意料地將了布殊一軍,使美國的處境十分難堪。
無疑,布殊已經將全部精力集中在推翻薩達姆政權之上。因此金正日的挑釁使他一時拿不出一個可行的對策。從軍事層面來看,美國的軍事實力不可能同時打贏伊拉克和北韓兩場戰爭。華盛頓的軍事行動如果得不到南韓的支持,可以說是無法進行。另外,北韓已經擁有一至二枚核武器,一旦戰事真的爆發,不能排除核升級的風險。
從外交層面來看,布殊目前只得到了日本的堅決支持。中國和俄羅斯雖然同情美國的處境,但尚未明顯地採納美國要求他們對平壤施加壓力的建議。使華盛頓最頭痛的是南韓。近年來,南韓民眾的反美情緒高漲,漢城政府在北韓問題上一直和華盛頓唱反調。金大中總統主張推行和平壤接觸的「陽光政策」。當選總統盧武鉉在競選時發表了一系列使華盛頓不悅的言論。在北韓核危機爆發以來,漢城公開反對美國採取孤立平壤的政策,而主張通過談判來解決這一危機。只要漢城和華盛頓之間在對付這一危機上的根本分歧繼續存在,布殊很難找到一個有效的對策。
布殊對北韓的束手無策,將產生如下政治後果。第一,任其發展,北韓的核武計劃是對「布殊主義」外交政策的最大挑戰。不久以前,布殊公布了他的「國家安全戰略」,宣稱將對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危險政權」實施先發制人的打擊。現在北韓公然跳出來迫美國攤牌,布殊卻下不了決心,使許多人對「布殊主義」的可信度產生了懷疑。

核擴散影響中國
第二,如果布殊真的在北韓問題上失誤,他將受到國內黨派及輿論的強烈批評。他將被認為是顛倒主次,將過份精力放在伊拉克上,而讓北韓鑽了戰略空子。這一些都發生在反恐戰爭尚無取得關鍵性勝利之時。因此布殊的戰略判斷將受到質疑。由於布殊的聲望全靠其外交政策支撐,如果他的國內政敵能成功地向公眾表明布殊的外交政策使美國變得更不安全,那將對布殊造成不可低估的政治損害。
第三,一旦北韓的核武計劃得逞,美國一貫推行的「防擴散」政策將面臨崩潰的前景。其他有核野心的國家將從美國的無能為力這一事實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擁有核武器是唯一能得到美國尊重的手段。不難想像,繼北韓之後,伊朗也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對美「核攤牌」。
對北京來說,美國的困境亦是中國的難處。北韓危機和伊拉克問題有本質上的不同。美國把戰略精力集中在巴格達上對中國有好處,因為這轉移了華盛頓的戰略重心,減輕了對北京的壓力。但北韓危機將直接影響中國的周邊戰略環境和區域安全。近期內,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將影響該地區的經濟整合。一旦美國和北韓關係進一步惡化,中國的處境也不好受。長期來看,北韓的核武計劃的成功將迫使日本也走自己的「核道路」,從而引起一連串的「核擴散反應」,南韓,甚至台灣都會效法北韓,成為核武器國。這樣,中國將被一群核武國包圍,安全系數會大大下降。
其實,北韓的真正用意不在於擴大其有限的核武庫,而是利用這一核危機提高其地位和擺脫國際孤立。這為和平解決北韓核危機提供了一個契機。中美領袖應充份認識到這一點。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 裴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