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逾百年的北京大學年前為提升教職員表現,在原本的薪酬制度上引入刺激機制,由員工表現決定待遇水平,引起翻天覆地改變。去年全校就有二十多名教授因「能力不逮」等原因而在待遇上「降級」,慘遭「減薪」。
北大九九年九月正式實施的「九級崗位聘任制」,強調「淡化身份、競爭上崗、擇優聘用、能上能下」,將校內所有職位劃分為校級關鍵職位、院系重點職位及基礎職位三類共九級,並按職位定津貼水平,不計原本工資,最高者每年可得津貼五萬,最低者每年卻只得三千,兩者津貼相差近十七倍。
新制度下若表現欠佳,即使位居教授,也隨時在新職位表上「降級」,面對減津貼命運。據報,自九九年推行新制以來,每年就有數十名教授被「降級」,而去年全校亦有二十多名教授在續聘時面對同樣命運。但同時間,去年卻有近百名講師被「高聘」。因此在北大,講師待遇不一定比教授低。
北大人事部部長周岳明解釋,教授被「降級」不外乎三個原因:一是沒有完成或沒有能力完成指定任務、二是原本部門工作變動、三是在有限的名額下,雖然教授表現不俗,但新人的表現更出色。
新華社/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