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理財:不宜沾手將停牌的股份

陸叔理財:不宜沾手將停牌的股份

現時炒「重組概念」的時代已過,這些消息只會為股價帶來短暫刺激,長遠而言仍難以吸引資金跟進。

若有留意國內股市的投資者,相信或多或少會了解國內股民的投資股票模式。基本上,國內投資者以技術分析作為選股的工具,而他們選擇的股票,某程度上並非以基本因素的好壞考慮,反而傾向選擇一些連年虧蝕的公司,原因是根據國內上市規則,只要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蝕,便要暫停上市。在這情況下,這些企業都會有「白武士」拯救或進行重組以轉虧為盈,股價因而受到刺激而重拾升軌。很多時候,投資者會因而獲得數以倍計的回報。
近日吉林化工(368)連續發表聲明,表示2002年度首三季的虧損約6.79億人民幣,即使第四季度能夠出現盈餘,也不能扭轉全年虧蝕的結局,最終要面臨停牌或除牌的命運。坦白說,現時吉化應沒有投資價值可言,但若博「重組」概念,是否又值得一博呢?
在談論吉林化工之前,我們不妨參考去年有相同遭遇的東北電氣(42)。東北電去年四月因連續三年出現虧損,A股及H股同時遭到停牌。之後東北電積極重組債務,在幾經波折下,最終在出售瀋陽變壓器公司及期內正常經營收益改善下,2002年首三季業績得以轉虧為盈至3965萬元人民幣,股票亦得以復牌。雖然東北電得以恢復上市地位,但復牌後股價並沒有如預期般反彈,反而繼續向下調整,經過兩個多月時間始從上現水平。由此可見,即使這些企業成功重組業務,也未必能夠改變股價的走勢。究其原因,通常這些股票出現問題時,便引來投資者大舉沽售手上股票。而接受者通常是一些博反彈的散戶,換言之,貨源會過於分散,日後要炒上便非常困難。其次是很多時候,紅籌國企出現問題,很大程度上與管理層質素出現問題有關。即使透過向母公司互換資產或企業重組,某程度上可以解決業績上的燃眉之急,但是一些大型的投資者在缺乏信心的情況下,也不願再沾手這些股票,所以升勢難以持續。另外,現時炒「重組概念」的時代已過,這些消息只會為股價帶來短暫刺激,長遠而言仍難以吸引資金跟進。因此,每每在復牌後,這些股份(尤其是H股)的表現不會令人驚喜。

付出機會成本
至於吉林化工的聲明,已令市場預期難逃停牌的命運。不過,以其母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實力,應該會有相應的互換資產改善盈利的行動出現。然而,我還是覺得小投資者最好別沾手這些股票為妙。原因是即使有企業重組或與母公司互換資產行動出現,但所涉及的時間應該頗長,短期股價仍難有起色。此外,停牌後投資者的資金會被鎖死,損失其他投資機會。既然市場有那麼多其他股票,為何不選擇較優質的呢?
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