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中國最大的變化,是中共十六大通過的新黨章,接納私營企業主入黨。有人認為這是中共黨的性質改變以及中國邁向資本主義的重要標誌。事實上,過去十年中國民營企業(即私營企業)的發展,是中國經濟快速成長的主要動力。然而,中國經濟在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上,仍橫亙着兩個極大的政策阻力。這兩大阻力不排除,中國仍未能真正轉變成資本主義經濟。
其一是銀行向國企的輕易借貸。中國政府一方面鼓勵民企的成長,並承認國企經改的徹底失敗,另方面則繼續讓銀行向大量國企借貸,使國企得以存活,並容許國企在特定行業獨享特權。
銀行向國企借出的款項,絕大部份是無力償還的呆帳,這些呆帳癱瘓了銀行,使銀行再無能力借錢給民營企業。沒有人知道中國大陸的銀行有多少呆帳。專家認為不可能少於百分之二十五,而極可能高達百分之五十。銀行不是按企業的實力和還款能力去貸出款項,而是按政府指令貸出款項,不過,奇妙的是,民企在缺乏貸款支持之下,仍能快速成長。只是銀行既不能在貸款給民企中獲利,又要負擔大量呆帳,很可能有瓦解的危機。
另一個向資本主義發展的阻力,是中國的糧食收購政策。中國為了要達到糧食基本自給的目標,硬性規定三分之二的耕地要讓農民生產糧食。為此,一方面扼殺了農村經濟成長,另方面由於糧食生產缺乏效率,國家向農民收購糧食的價格,竟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以小麥的每噸收購價為例,國家向農民的收購價就高出國際價格百分之二十五。中國在八十年代後期,曾因改革而使鄉鎮企業大為興旺,農民經營經濟作物、畜養牲畜,發展養殖漁業與地方貿易,大大促進農村收入,但糧食收購政策卻迫使農民無法全力追求這些高收入生產活動,以致農村與城市貧富差距拉大。
中國經濟能否真正轉化成資本主義經濟,關鍵在於能否改變上述兩大政策阻力,一方面停止對國企的無償放款,並從對民企的抵押貸款中獲利,另方面停止收購糧食,讓農民自由從事他們熟悉的事業。總的來說,就是要全憑市場規律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