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一些評論提及,市況低迷純為「信心」問題,地產商認為樓市呆滯是因為大家缺乏信心,有人認為香港經濟通縮是因為對前景沒有信心,市民不願花錢所致。究竟「信心」是否真的有這麼大影響力?
筆者覺得當中是有混淆的情況,「信心」是一種結果、一種現象,並非一種成因。正確一點講,應該是由於樓價下跌,經濟低迷,導致信心不足,而不是因為信心不足導致樓價下跌。君不見97前全港市民皆充滿着無比信心入市買樓,但換來的卻是樓市泡沫爆破。是否真的解決信心問題就能解決經濟問題呢?當然不是!特別是現時香港的情況,經濟環境面臨結構性衰退,樓市供過於求,這正是根本之經濟問題,並非簡單的信心問題。
真正的由「信心」所引致的經濟危機之典型例子應該是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前,中國堅持收回香港期間,投資者不理基本因素而拋售資產套現,令股市及樓市嚴重超賣至大幅偏離合理水平。
大家有否發覺,在過往的投資經驗中,愈是有信心之時,愈會是犯錯之時。關鍵在於信心之產生原因,若是由於價格不斷上升所引來的信心,這將會是誤導及虛假的信心;若是由於你身邊的人聯群結隊有同一個行為想法,給予你「有人陪」的信心,這也是錯誤的信心。筆者過往之投資經驗當中,每每能夠捉摸浪頂及浪底,當中必定透過捉摸市場情緒及信心,當股市不斷下跌至超賣水平,令大部份投資者沒信心之時,便是最佳的入市時機。
「信心」其實是由市場塑造的,一般散戶未能在關鍵時刻作出理智的決定,原因在於心理上每每受市場情緒所牽引。故此,要令投資者回復信心絕對不難,只要硬將恒指抽上高位,令其高踞不下便可,但這樣做要動用龐大資金,結果能否改變不景氣的事實呢?
1998年政府入市吸乾藍籌股,再配合炒供求將恒指推上18000點之上,完全脫離基本因素,真的能成功地在1999-2000年挽回股民的信心。但結果如何?香港經濟及股民輸得更慘烈。若輕信恢復信心便可挽救經濟,實在是本末倒置,除了是在提高信心之過程中要用勞民傷財的政策外,根本上是沒有改變本身衰退的原因,到頭來在短暫的信心亢奮後仍需面對衰退的現實。「托市九招」過後,樓宇銷情仍然呆滯便是一例。
曾經聽過一句說話:「有信心未必會贏,無信心就一定會輸」,意即做人要在任何逆境都應該懷着信心積極面對,不要放棄,這所指的是面對逆境之信心。「有信心未必會贏」若套用在投資智慧方面,筆者的啟示是信心並不是令市況向好的原因,而是由市場帶動出來的一種現象,非但有信心未必會贏,若過大的信心每每是為失敗埋下伏線。
沈振盈 訊滙證券董事總經理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