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大米、毒酒、毒油、毒糖、毒腐竹、毒米粉、毒瓜子、毒鳳爪、毒海鮮……。近年內地的有毒食物層出不窮,令人端起飯碗時都覺擔心。不少省市當局因此提出要建設「餐桌安全工程」,但實際成效成疑。
毒食品氾濫,究其原因,當然是內地不法商人見利忘義,有的以價格低廉的工業用酒精、工業鹽、礦物油,兌水當酒賣,或者當作食用鹽、食用油;有的為了招徠生意,不惜將致癌、致命的甲醇、苯、瘦肉精等,用於食物漂白、保鮮或增加食物的色澤香味。
當局還未公布去年全國的有毒食物共奪去多少無辜百姓的生命,但一些「掃毒成就」已足以令人膽寒:廣東查獲毒大米三百零八噸,廣西桂平市銷毀毒腐竹四千八百多公斤、沒收吊白塊二千三百多公斤,河南查獲毒豬肉一百零四噸,全國去年頭十個月查獲違法食品、化妝品計六萬噸。
雖然有毒食物大案多次「震驚中央」,下令徹查,但當局在有關工業物資管理及食物衞生控制上的疏忽、官商勾結的問題並未解決,因此有毒食物問題依然未受渴制。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