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特首,你聽到嗎?<br>經濟搞不活夜總會萎縮

董特首,你聽到嗎?
經濟搞不活夜總會萎縮

曾經紙醉金迷、多少人夜夜在那燈紅酒綠的溫柔窩裏燒金,代表着聲色犬馬、車水馬龍繁榮經濟的中國城夜總會集團,在回歸過後由七間夜總會萎縮至一間,黯然失色的霓虹燈反映出來的,並非香港人不再沉緬夜生活,而是昔日的大豪客如今都無能為力了,連帶數以萬計相關行業人員生計也大受影響。

7間夜場現剩1間
「有錢嘅唔係破咗產,就係冇心情使。」中國城夜總會執行董事伍廷光說,夜總會是銷金窩,是各行各業的有錢人雲集的地方,是經濟興衰的縮影區。夜總會消費昂貴,找一位小姐陪坐,動輒千元,經濟好景,人們賺到大錢才能負擔得來,「好景時,中國城晚晚爆棚,客人要喺電梯大堂等位,過百張枱都唔夠坐,旺到不堪,一晚閒閒地五、六百個客人,𠵱家一晚得嗰二百人,門堪羅雀。」
中國城夜總會集團全盛時期擁有七間夜場,第一間是位於灣仔馬師道的中國皇宮,七十年代開業,然後於八三年在尖東創立中國城,繼而收購吉百利、新杜老誌、凱撒、東方舞廳和第一夜總會。九七年金融風暴來臨,東方舞廳率先倒閉,然後是凱撒,至去年年初,剩下中國城和新杜老誌。最後,新杜老誌兩年蝕過千萬,敵不過經濟不景,被迫結束。
「以前啲客嚟玩都玩得開心啲,連單都唔睇就找數,𠵱家又話要送呢樣嗰樣,好多人嚟借酒消愁,飲醉嘅人都多啲,小小事都鬧啲侍應。」中國城集團全盛時期每年生意額可達四、五億元,如今剩下中國城一間,營業額跌至一、兩億,「但係我哋會繼續投資,點都保住中國城,義無反顧咁做好佢。」

政府缺乏財經精英
伍廷光的主觀決心是一回事,董建華治下的特區客觀環境又是另一回事。在伍廷光眼中,夜總會要復興,先要香港經濟復興,奈何這個政府總是復興乏術,「特區政府領導班子冇一個係財經精英分子,董建華班子好多都係政務官,對財經掌握唔好,政策猶豫不決。好似八萬五咁,無喇喇整個瘤出來,惡化咗自己又冇信心解決。」
四十九歲的伍廷光二十年前入行,跟從兩位哥哥打理夜總會生意,由低做起。對他來說,夜總會是香港一個舉足輕重的行業,從業員數萬人,還有由此衍生的行業:的士司機、理髮店、美容、時裝、時鐘酒店、晚市食肆,生意額年年數以億計。

「呢個政府冇得救」
金融風暴至今已經五年多,舞廳風雲至今卻最淡最靜:「咁多年最困難要算係呢個時期,九七、九八年爆發金融風暴,但係好多後遺症重未湧現,直至呢一、兩年,愈嚟愈多人捱唔住破產。」伍廷光歸咎於政府太過無能:「呢個政府根本冇得救,一籌莫展——四個字講晒。」
記者:蔡元貴
(系列七之五)

伍廷光說刻下是香港夜生活最灰暗的時期。

昔日的夜總會晚晚爆棚,車水馬龍。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