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期望讀者能總結經驗,努力面前,在投資路上更進一步。過往一年,筆者嘗試透過「窩輪ABC」的專欄,從不同角度探討一些窩輪投資技巧,藉此減低大家對窩輪買賣的誤解,希望從中有所得着。事實上,認股證只是眾多衍生產品的一種,風險回報比例偏高,並不一定適合所有投資者,也不能在任何市況下應用。
在2003年,筆者希望透過這個新的專欄「衍生財富」,讓讀者更全面地認識不同股票衍生工具,了解各種產品的投資特性、買賣須知,甚至發掘一些潛在的投資機會,希望股票投資者可以在不同市況下,有效地利用合適的衍生產品,作出更靈活的投資決定。
坊間一直對衍生工具的認識不深,往往將所有掛上「衍生」名義的產品,一律視為碰不得的高風險玩意,但事實卻非如此。較正面的看法是,衍生工具可以為投資者提供另一條富彈性的投資出路,目前本地散戶投資者可接觸的衍生工具委實不少,包括期貨指數、股票/指數期權、認股證(窩輪)、盈息認股證、股票掛鈎產品等,這些衍生工具各有不同的特性、風險回報比例,正好切合不同投資者實際需要,富經驗的投資者甚至可以善用衍生工具來作對沖風險之用。
大部份的衍生工具都有一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刀仔鋸大樹」的槓桿效應,投資者可以較低的投資金額來參與投資買賣,甚至可藉此提高投資回報。以期權或認股證來說,投資者只需付出正股價格的一小部份,便可分享與投資正股相若的回報,這種「以小控大」的特性,令認股證一直深受小投資者歡迎。
至於投資風險,市場普遍認定衍生工具遠較買賣正股為高。以窩輪為例,投資者可能會因市況逆轉而損失所有投放資金,再加上時間值及槓桿效應的相互影響,令窩輪成為不少人心目中的高風險產品。但事實並非他們想像中那麼壞,勝敗關鍵主要視乎投資注碼的多寡,以及風險管理概念的掌握。
簡單來說,倘若投資者打算購買一手和黃(013)股份(約5萬元),他只需以約1/5的資金,便可買入擁有5倍槓桿比率的認股證,餘下資金大可作其他用途。假若他決定將全數資金投放在該股證上,他便相等於購入5手和黃股份,所承受的投資風險不能相提並論。
值得留意的是,有些情況下,投資衍生工具帶來的潛在損失,或許會較買賣正股為低。例如當年曾以小注購入行使價為25元的電訊盈科窩輪之投資者,當然已損失了所有資金,但相對於一些以當時市價25元購入正股,直至目前仍持有的投資者已算幸運。
事實上,上年由發行商推動的投資者教育活動,包括大大小小投資講座、報章連載的教育文章、定期出版的資訊性電郵刊物等,數目均大幅超越以往,直接刺激投資者水平不斷提升,對衍生市場的發展有正面而積極的幫助。當然,倘若投資者能在新一年繼續認真地學習衍生產品,其靈活多變的特性,定能滿足不同類型投資者在不同市況下的投資需要。
富經驗的投資者甚至可以善用衍生工具來自行制訂一些投資工具,如股票掛鈎產品和擁有保本性質的產品。筆者期望,投資者教育工作在2003年更加有聲有色,衍生工具日漸普及的情況指日可待,最終得益的非投資者莫屬。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