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個活生生的故事:月入七萬元高薪厚祿,任管理層職位,經常豪爽地招待朋友穿梭於浴場及卡拉OK等消遣娛樂場所,結果是幾年間欠下高達二百萬元的巨債。另一個真實故事:三年前才申請第一張信用卡,在肆意購物習慣下,三年間欠下九張信用卡及兩間財務公司十萬元債項,今天失業的他有家歸不得,經常匿藏於公園暗角過活逃債,更嗚咽歎道:「我𠵱家真係折墮過折墮!」 記者:蔡建豪
事實上,在病態賭徒以外,本港現時存活着一班病態消費者,兩個故事主人翁只屬病態消費者的「冰山一角」。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一項名為「陽光生活」債務人家庭支援服務計劃,在去年六月至十二月間,共接獲二千三百宗熱線諮詢。在隨機選出進行分析的三百個債務人個案中,有一半存在過度消費習慣,其中十個個案更已到達病態地步。
現年五十三歲的王先生昨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三年前才申請第一張信用卡,當時他正職是遊戲機維修技工,同時兼職兩份清潔工,月入九千元。不過,經常換手機、大量購買影碟及音樂光碟等過度消費的生活模式,教他三年間欠下十萬元債項。
王先生不諱言,在去年初失業前,每月償還近六千元債項,剩下的三千元仍夠他輕鬆過活。然而,失業使他無法再承擔債務,今天的他每月只靠四百元綜援度日,還要為避債睡在公園。」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臨床心理學家張大江博士昨日在記者會上指出,病態消費是近十年間才進行的新研究項目,暫難估計本港病態消費者數目。病態消費者欠債的主要成因是超支,欠債者會經常感到壓力、憂慮、恐懼及情緒低落,嚴重更會引致抑鬱症及作出自毀行為,需要接受心理輔導及評估。
該會督導主任袁淑玲表示,近年經濟逆轉是大量湧現消費者欠債的原因,「啲人根本無計劃,使完慢慢去冚,一向都係九個蓋冚十幾隻杯。」她指出,以往經濟蓬勃,有關人士仍可靠收入或兼職應付最低還款,但現時失業、裁員及減薪無日無之,隨時出現「爆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