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期終於在燭影斧聲裏降下了帷幕。根據種種迹象顯示,當局似乎只能聽得進支持政府立法的聲音,然而對聲勢浩大,波瀾壯闊的反對浪潮卻視若無睹,不屑一顧。此舉明顯地無視社會上大部份人對立法後人身自由可能遭受嚴重侵害的憂慮,迴避了他們對維護自身基本人權的正確訴求。
社會各階層在立法的立場上所展示的意見分歧,無疑向政府傳達了一個強力的訊號,說明社會上對有關二十三條立法的各種問題還未達致初步共識。欲速則不達,草率行事,很可能會引起反效果,導致民怨日深,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破壞官民互信的基礎,嚴重地削弱政府的管治權威,不利日後推行其他新政。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條千古不變的真理在中國歷史的長河裏已經被驗證了不下千百遍。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發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不勝枚舉。
萬世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立國之初,百廢待興之時,大力任用賢才,虛懷若谷,廣開言路,誠謙納諫,一舉創造出中國歷史上其中一段最輝煌的盛世貞觀之治。秦始皇滅六國一統江山,同樣有震爍古今的不朽霸業,論立國時國勢之雄厚比唐初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可惜始皇帝獨斷專橫,焚全國詩書以絕學,坑數百儒生以蔽言,不遺餘力地整肅思想,壓制言論,以至當全國人民被修長城、築宮闕等徭役迫到走投無路,惟有揭竿而起時,朝中群臣仍無人敢諫。秦亦因此而亡。
縱覽古今治亂興衰,得民心者得天下。各朝君主莫不服膺以民為先的基本治國原則,方能成就顯赫功績。政府高層中人若能引以為鑑,知所進退,則近道矣。
昔者唐皇李世民常以古訓「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來警惕自己。他深知人民乃國家之本,興邦者,民也;覆國者,亦民也,故能愛民如子,播大唐恩威於四方。以古鑑今,政府高官若能本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精神,以急民之所急為使命,必能化干戈為玉帛,挽狂瀾於既倒。實乃萬民之福。
鍾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