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大學研究治療冠心病的新方法,藉抽取病人體內的骨髓幹細胞,移植到病者缺血的心臟肌肉中,刺激新血管的生長,令病者的心臟血液流通回復正常。這項研究已在昨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Lancet)中發表。
冠心病是本港第二號殺手,每年有逾三千三百人因冠心病死亡。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兩年前起,為九名冠心病患者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他們全都接受過藥物治療或傳統的手術治療,包括俗稱「通波仔」的經皮穿刺導管血管手術,或心臟血管外科手術(搭橋),但仍未能改善心血管閉塞情況,令他們經常出現心絞痛或氣促等心衰竭症狀。
九名患者在進行手術三個月後,大部份的心臟血流量情況有顯著改善,其中六十五歲的甘小惠婆婆表示,手術後已沒有出現經常心絞痛的情況;七十二歲的林運學也自覺強壯,「以前爬一層樓梯都會索氣,𠵱家上落都唔會辛苦。」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副教授謝鴻發表示,手術過程是先從患者身上抽取骨髓幹細胞,然後經由導管注入患者心臟缺血的位置,由於幹細胞可刺激新血管生長,故新的微絲血管會在原來缺血的部份中長出,改善心臟的血液流通情況。
謝鴻發指出,幹細胞是來自患者本身,故不會出現排斥的情況;手術過程亦毋須開胸,對患者的創傷較低。手術現階段只會用於不適合進行傳統「通波仔」及「搭橋」手術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