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明天更好基金的調查顯示,香港的競爭力仍領先上海,整體條件亦佔優,但兩地在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方面,差距逐漸縮窄。負責調查的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段樵指出,上海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可望在6至8年追過香港,故建議香港應擴大經濟領域,伸展至珠江三角洲。
該項調查由中大工商管理學院中國研究與發展委員會及上海社會科學院合組的港滬兩地研究小組負責進行,於01年11月至去年5月間,在港滬兩地成功訪問204名跨國企業高層及資深專業行政管理人,就32項國際城市競爭力指標進行評分。
調查結果顯示,香港在兩地的經濟持續發展條件、引入投資的環境及國際化形象三個層面仍領先上海,香港的整體評分為3.927,較01年的調查3.75分為高,雖然上海仍落後香港,但評分達3.122。段樵指出,兩地在科技實力及人力資本累積等方面的差距並不明顯,當中包括資訊科技發展前景,以及大學科研與本地需求的聯繫協調關係。他又表示,兩地在勞資關係、財經決策、制度基礎的評分差距亦拉近。
段樵指出,按目前增長情況,若香港的增長速度較慢,上海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及港口船舶使用量最有機會在10至15年間超越香港,其中經貨幣購買能力調整後的人均生產總值數字,更可能在6至8年內趕過香港。
他認為,香港若能改變思維,不僅限於香港本地發展,將領域擴大至珠江三角洲,香港仍有其生存之道。調查指出,近年鄰接香港的珠三角外資企業,大多分布於距港2小時等時線的範圍,包括深圳及東莞。對於3小時等時線內的珠江西岸城市例如中山及珠海,外資投入受西江及珠江阻隔而有限制,他認為可再往東西兩方面發展,包括肇慶、惠州及江門等地,擴大發展的腹地,否則外資會考慮遷出廣東,轉往有長江三角洲之利的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