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02年的投資環境,確實非常困難。原本預計在年中美國經濟會開始復甦,但因911事件之後美國要反恐,在阿富汗的戰爭、美伊衝突升級,以及在年尾之時北韓又重啟核子設施的情況下,市場的投資情緒亦受到影響。
不同的投資,投資回報自然不一樣。傳統智慧是買入優質的藍籌股或者基金,在日子有功的情況下,平均會得到可觀回報。但自97年回歸以來,港股受到本地及外圍因素影響,未試過有一段較為長久的上升時間,而現時的9000多點恒生指數,比對高峯期已跌近半。若想買美股基金分散風險,美股卻又連續三年下跌;而在2002年美股跌幅就更加厲害,納指下跌幅度超過三成,而杜指亦下跌成半以上,連標普500指數亦跌近二成半!歐洲及其他股市也類似的跌幅,如果是投資基金的人,只要基金是投資股市而章程之內又不容許基金經理沽空的話,基金全年表現大多是以虧蝕收場。
債券的表現在2002年雖較為穩定,但因現時息率已經是很低很低,依靠利率下跌而抬高債券價格的情況便會買少見少。而在2003年,利率更有可能掉頭回升,屆時投資債券便可能冒上利率波動而債券價格有可能下跌的風險,債券能否做到「有升有息」便成為疑問。
2002年一枝獨秀的是外幣投資,特別是歐元。在2002年的下半年,歐元由八十多美仙升到現時的1歐元兌1.05美元,升幅逾兩成,而黃金價格亦因美伊危機問題而大幅上升,成為少數能夠為投資者提供可觀回報的投資項目。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