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減少老師壓力更能節省資源 - 盧峯

蘋論:減少老師壓力更能節省資源 - 盧峯

教育開支是政府整體開支的最重要部份,本財政年度的開支總額就達到四百九十三億元,比醫療服務、社會福利開支還要多。當政府要大力節流、緊縮開支時,教育開支無可避免受到影響。教統局方面已表示正研究如何重新調撥資源、節省開支,例如考慮削減成人教育及持續教育的開支、不再派人巡視補習社等。

減少老師無謂負擔
削減及重整非必要的服務無疑有助減少經常性開支,但是我們認為更有效的節流方法還在於把過去幾年加在老師、學校頭上的大量改革「新猷」除去,讓老師及學校可以重新把精力集中在教學、集中在學生培育方面;只有這樣才能把大幅增長的教育開支壓下來,才可以在削減開支的同時確保教育質素不受影響。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為了應付政府推出的各種教育改革措施,老師被迫要擔負起更多跟教學無關的任務、老師被迫要花更多時間在非教學的職務上,例如參加各式各樣的研討會、檢討會;例如花大量的氣力去做「門面功夫」宣傳學校的「成就」等。這些額外的工作自然令老師的工作量大增、自然令老師的工作壓力大大加重;為了減輕老師的工作量,政府便額外撥款讓學校聘請文職人員協助老師處理文書工作、政府便額外撥款予學校增聘人手應付新增的工作量。這樣下來,教育便陷於一種不停加壓、不停增撥開支的惡性循環中,令教育開支近幾年來節節上升,升幅比其他政府服務都要大。
更可怕的是,這種不斷加壓、不斷增加資源的做法對改善教育質素、對提升學生的水平並沒有好處。

重新調校政策次序
因為當老師要把大量精力花在與教育學生無關的職務時,他們根本難有餘力關注不同學生的表現差異、根本難有餘力設計更豐富及有啟發性的教案協助學生吸收知識;更不要說吸收新的知識及資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學的質素怎可能改善呢?這也是為甚麼政府雖然毫不手軟的增加教育開支,但老師、校長、家長依然怨聲載道。
我們認為,過去幾年的教育改革既令老師疲於奔命,又耗費大量資源,教統局應盡快檢討各項教改措施的必要性及效用,重新調校教育政策的優先次序,以盡量減少教師的非教學職務,讓他們回歸到專心教學這個基本工作上。只有這樣才能打破不斷加壓、不斷加資源的困局,才能更有效的節約教育開支。
(圖)教統局應讓老師回歸到專心教學這個基本工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