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因建橋趕絕白海豚

勿因建橋趕絕白海豚

香港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
環境科學課程副教授 陳竟明

胡應湘建議港珠澳大橋橫跨珠江口而建,來勢洶洶,躍現一種「建橋救港」心態,連政府推出之十號幹線計劃,恐怕亦會被拉下馬來。或許建橋方案有助減少航運量的增長,長遠可能有助中華白海豚在北大嶼山一帶的活動。可惜方案亦建議在機場連接線一段由機場至大澳的海岸,填海興建碼頭;甚至青山以西海岸均須建路和填海起碼頭,形成一所謂網絡。筆者想指出,須慎防港珠澳大橋破壞白海豚生態。
由於大嶼山北部延綿海岸線有不少海灣;而龍鼓灘附近(青山以西)之海灣,亦有豐富資源及水源沿山而下,提供魚群和海洋生物豐富的營養和食料。這些海岸生態是一個重要的海洋保育及海洋生物活動區域,也正好為提供白海豚一個優良之棲息環境。請大家不要忘記,東涌與赤鱲角之間的水道得以保存,對保護中華白海豚生態,起着積極作用。再填海建碼頭,將對中華白海豚的生態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請不要胡亂破壞任何海洋生態!
政府現有的十號幹線工程,實有其可取之處:首先,可加快新界西的客、貨運往機場,即使將來物流量增加,也不影響新界西區內居民。其次,若將來十號幹線能連接后海灣橋直達蛇口,更可大大紓緩現時過境過關入深圳的壓力。將來,甚至任何一個通道有問題,也有互補功效。十號幹線在城市規劃裏,屬於市內規模,但在胡應湘之港珠澳大橋規劃下,十號幹線卻不合理地被誤解為「欠效益」一類。事實上港珠澳大橋屬跨境一類的建設,規模效益仍具爭議性。政府實應由物流,以至客運及整體區內發展再作研究。尤其是要考慮港珠澳大橋的填海建碼頭和道路的工程,是否符合交通運輸效益和對環境保育。

及早進行環評工作
一九八三年時,曾有提議興建伶仃洋大橋。最近,「中港發展研究基金」在香港與珠江三角洲交通基建研究中重彈舊調,再倡伶仃洋橋方案。及後,「利豐基金」亦研究新的雙丫橋方案,接通珠海、澳門、深圳、香港四地。由於整個珠江口,尤其是伶仃洋,均屬於中華白海豚出沒地帶,造橋躉、建隧道、挖海沙均會影響白海豚生態。以上各方案,尤其是胡應湘的建碼頭計劃均會對中華白海豚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相較於上述方案,后海灣橋和十號幹線,仍有其可取之處。而長遠看,雙丫橋對區內跨境運輸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可達到四贏之效。但有關當局須注意,應對伶仃洋再作多些保護白海豚生態工作,甚至要再擴大保護區範圍。至於港珠澳大橋,其中之大嶼山機場連接線,再填海建碼頭,則不但是不必要的,更會嚴重破壞海岸和中華白海豚棲息之地方,萬萬不可!
希望有關當局成立跨境工作小組,盡快對珠江口建橋多個方案進行研究,並及早進行環評工作。港珠澳大橋,來勢洶洶,不顧環境保育,看來許多工程策劃者仍不明白何謂「可持續發展」。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