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二○○二年剛剛過去。不少人認為在剛過去的一年,香港面對的最大問題,不是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而是失去了方向、自信和朝氣,失去了生命力。我認為香港其實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只待我們尋找發現。
在五十年代、七十年代,香港面對過更惡劣的經濟困境,但當年香港人的信心並沒有動搖。面對火災、風災,不少家庭災後身無分文,但只要人健在,一切可以從頭做起,一家人互相支持,咬緊牙關便可以撐下去。
香港人在回歸前對於前途問題亦有劇烈的爭論,意見雖不同,但仍希望建立共識,求同存異,設計出大家都接納的方案。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人民與政府之間並沒有信任,政府將市民反對的意見打成是「逢董必反」的聲音。市民亦開始懷疑某些高官的誠信,認為有關高官推動政策只是計算一己的政治利益,而非為了香港真正及長遠的利益。社會缺乏可以發揮黏合和潤滑角色的團體及組織,不但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出現明顯鴻溝,公民社會亦渙散乏力。
小野在《尋找台灣生命力》一書中寫下「一個沒有反省能力的民族,必將使原有的生命力衰退。這是一個全面反省、回顧與尋找未來的年代。當一切混亂和狂飆正在冷卻時,讓我們用一種誠實的態度——尋找台灣生命力」。他眼中的「生命力」是「一群人——不管人數多麼少——在尋找一個共同的文化基調上,大家對這塊土地勾起的一些共同情感。」
在反對二十三條的遊行中,我感受到從香港市民身上所散發出的生命力。當日大律師與記者也走上街頭。大律師不在尊貴的法庭唇槍舌劍,而在街頭向市民派發單張;記者不用文字與影像去傳播訊息,而在遊行中以原始的方法,用揚聲器大聲喊出自己的呼聲。我們深深感受到參與遊行的專業人士對香港的共同情感,珍惜現時自由的生活方式。
專業人士為公義、為自由去表達自己的意見,可說責無旁貸。但是,更難能可貴的是不少從來不參加政治活動的小市民也自發地參與了遊行,不少人還自己製作了標語,希望發出自己的聲音。「哀莫大於心死」。然而在這些小市民身上,我看到人們對香港、對中國的熱愛,人的心還沒有死,對未來仍有所盼望。我完全體會到香港人願意共同承擔,體會到香港人那種頑強的生命力。縱使香港是一塊大頑石,但我們仍選擇在這裏發芽生根。
面對逆境,人民用生命力發出自己的聲音。在遊行的行列中,噪音合作社及一群文化界的朋友,以歌聲唱出了響亮的、令人振奮的「人民之歌」。
「看吧!人民在挽手,爭取正義和自由。歌聲裏群情似火,滿溢激昂震撼着四周。捍衞人權護眾生,不分社會還是個人。方可叫無限理想,每日每天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