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櫥窗熄燈 - 李怡

李怡專欄:櫥窗熄燈 - 李怡

台灣人對香港的二十三條立法,有甚麼反應,是香港處理涉台事務的林瑞麟必須了解的,否則他將如何向訪港的台灣政商界人士「做工作」,如何向他們介紹香港落實「一國兩制」的成功。
政治,人們關心的本來就是本地的政治。台灣人較少關注台灣以外地區的政治,是很自然的,何況二十三條立法如此複雜、繁瑣,而且又只是「立法」而不是已經發生的政治事件呢?因此,台灣本地傳媒,絕大部份對香港二十三條立法的報道,都少之又少(許多傳媒甚至根本沒有報道)。然而,如果林瑞麟或親中護董的香港政商人士,認為訪港的台灣政商界對此一無所知,可以由他們信口雌黃,亂吹法螺,就大錯特錯了。
十二月十五日香港反立法大遊行之後,二十三條立法也就引起國際輿論的普遍報道。台灣兩大報(《中國時報》和《聯合報》也有報道與評論。筆者謹就讀過的兩三篇評論,介紹一下台灣對香港二十三條立法的反應。
首先,有關評論認為,六萬人上街,是久處自由社會的香港人,對當局收縮思想、言論、結社等自由度的並不意外的反應。這種反應竟不在港府當局的預期之中,反而令人不易理解。難道港府連人民對自由的反應,竟一點靈敏的嗅覺都沒有?
其次,有關評論認為,二十三條七宗罪,與言論、結社、學術等自由發生牴觸,是略具民主素養的人都容易得到的常識性的結論,如果香港回歸五年就要收縮自由的尺度,那麼「五十年不變」的信諾「恐怕只能算有五分鐘熱度」。

其三,有關評論認為,中國大陸在政治、經濟上都走向改革開放,但香港卻在政治、經濟上同時開倒車。經濟上,是深圳香港化,香港深圳化;政治上,是北京香港化,香港北京化,「一國兩制」很快就會變成一國一制。
其四,有關評論認為,由於台灣有過戒嚴時代的經驗,故對於二十三條七宗罪的立法,並不陌生,對香港人為反對二十三條立法走上街頭,也容易產生共鳴。看到香港回歸後的變化,台灣人對於與大陸關係的融合,將更具戒心,兩岸關係的解凍不容樂觀。評論認為,若北京當局以為它的香港政策,可以與兩岸關係分割處理,那就顯示太不具政治遠見了。
對於香港為甚麼在這個時候,如此急迫地為二十三條立法,有關評論多認為是北京的意旨。那麼北京為甚麼又如此急迫地要香港為二十三條立法呢?評論認為:一、是由於大陸內部潛在的矛盾和動亂爆發的壓力遠高於外界的想像,因此有必要在香港壓制種種可能對大陸動亂有影響的因素;二是由於香港本身對中國的重要性已逐漸下降,因此不必再特別在乎香港這另一制的維持了;三是中共已放棄了以香港模式去吸引台灣接受「統一」了,大陸對台灣的經濟磁吸作用,已使中共領導人認為,香港這個自由櫥窗熄燈也無妨。
台灣這幾點反應,林瑞麟想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