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其龍:做應該做的事無愧歷史<br>神父牧師聯手 打硬仗爭普選

夏其龍:做應該做的事無愧歷史
神父牧師聯手 打硬仗爭普選

眼前的夏其龍神父,溫文爾雅,說話聲音很輕、很柔,很難想像他曾經堅持做的士司機營生,拒絕教會安排工作。稍後出現的朱耀明牧師,粗線條、大動作,笑聲幾丈遠都聽到,但提起童年時做「少年先鋒隊」,拉地主上刑場受靶,仍忍不住牙關發抖。出身背景完全不同的神父與牧師,在新的一年會聯手打一場硬仗:四月召集「武林大會」,爭取普選特首。

參與社會事務 兩次受壓
教會人士參政有沒有受壓?夏其龍笑說:「陳日君主教像一把傘,有問題的人都會先找主教。」想當年,神父與牧師曾經走過一段很相似的道路:被教會勸喻脫離支聯會。
《公教報》總編輯夏其龍神父,八十年代曾經很「紅」。他當時是天主教教區發言人,爭取八八年立法局加入直選議席,甚至六四民運時,都走在最前線。他去年與朱耀明等組成「民主發展網絡」,頭炮是今年四月在高山劇場「再」搞一次高山大會,召集各團體爭取二○○七年全面普選立法會,及一人一票選舉行政長官。
本港民主派在八十年代曾經舉行過一次高山大會,爭取八八直選,當時是政界大事。
問夏其龍,不累嗎?尤其明知結果渺茫。他笑:「正如《基本法》二十三條。明知政府最後都會立法,但我們必須在這個時候做應該做的事。回望歷史,無愧。」
這種執拗早在他一九七五年自外地遊學返港就表露無遺。他回港後為了把宗教帶入生活,向主教表示要自食其力,不用教區支持生活費。他向朋友借來一輛的士,逢星期四下午四時半到第二天清晨五、六時,做業餘司機,又以講道換取免費飯盒。雖然他明知教會有人不以為然,但這樣的日子過了三年。

不過,在參與社會事務道路上,即使執拗,仍難免受制於教會。他有兩次受壓經驗,記憶特別深。第一次發生在九○年,當時支聯會改選,教會叫他不可以參選連任常委。他別無選擇,只能退出。
九三年,教區秘書長在一個神職人員會議上突然宣示:「自八五年至今,我們未委任過發言人。」夏其龍當時是天主教教區傳播處主任,一直擔任教區發言人角色。這一句,猶如摑了他一巴。他形容這句話明顯是叫他以後不要隨便說話。
事隔近十年,他提起舊事仍忿忿不平。他說,天主教教區傳播處歷任主任都被委任為發言人,他八五年接手這個職位時,雖然未有收到發言人委任狀,但一直繼續傳統擔任這項工作,教區從未提出質疑。

主教出來講我們容易做
夏其龍當時憤慨地問:「那我過去幾年做甚麼呢?」他心知肚明原因是,教區想與北京保持較友好關係,讓一些人可以返回內地傳教。原來,當權者的壓力無遠弗屆。
陳日君接任主教後,夏其龍承認會為教會參政帶來新氣象。但壓力仍然存在,甚至連陳日君都不能幸免。夏其龍說:「教會始終都講靈性生活、禮儀生活。有些教徒會認為,這些事情值得做,但請留給其他人做,教會有更需要你做的事情。」
幸好陳日君挺得住。夏說:「在天主教來說,主教是最高權威,主教自己要出來講,沒有人可以禁止。他明顯站了出來,我們底下人就容易做。」他預期天主教徒在今年會有更積極的參與,因為「領導人已經站在前線回應問題,其他人會受鼓勵積極行前一步」。
但夏其龍形容,陳日君與胡振中的分別在於形式上,而不是政策上。
陳親力親為,站在台前;胡振中雖非如此,但如果胡不支持參政,當時教區的屬下機構,便不可能經常就時事問題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