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文化廣場 - 鍾偉民

無文化廣場 - 鍾偉民

寫這篇稿的時候,是二零零二年最後一日,電視正播着午間新聞,畫面上有好多人拿着好大卷的膠紙,把香港文化中心周圍的花盆和雕塑裹起來,因為這夜是除夕,「暴民」就要乘興而來,毀物而返。好事者說:「毀物,反映巿民有怨氣。」與其說反映「民怨」,不如說反映「民質」;民質朽壞,臭坑湧出來都是濁水,這一座座塑膠木乃伊,真能擋得住狂潮的滔滔?
古時,鯀盜息壤以堵洪澇,洪澇越堵越高,結果淹沒村莊田舍,死人無數;還是夏禹聰明,因勢利導,既來之,則疏之,讓濁流入海,化為烏有;今天,只想到用膠紙防民的官爺們,根本沒記住阿鯀治水失敗的教訓。

唯今之計,也是長遠之計,只有把這座「文化中心」,這座面向全球罕有美麗海景,卻沒有窗戶的荒謬建築物夷平,把阻礙暴民「慶祝」的花草樹木移走,騰出一大塊空闊地,正名為「無文化廣場」,任暴民在空無一物的廣場上肆虐;一座廣場不夠,再覓地另設同類廣場,則民怨無阻,民質朽壞者,也有聚首露醜之地。「無文化廣場」,我敢保證,肯定要比這就要讓膠紙整座封裹起來的「文化中心」,更能吸引好奇和命賤的遊客。
人民好破壞,因為政府帶頭搞破壞。董班子治港五年,人權、法治、教育、醫療、人民財產等慘受破壞不說,光是對樹木和環境的破壞,那些「節日暴民」,簡直是遇上大巫的小巫,微不足道。十二月九日《蘋果日報》有一張新華社圖片,圖片裏,一輛起重機正把一棵松樹連着根柢和泥土吊起來,圖片說明是這樣的:「呼和浩特巿園林處職員,要重新安排巿區主要街道的樹種,於是利用冬季樹木根部水份不易擴散的機會,周二用吊車為烏蘭察布路兩側的松樹『搬家』。」呼和浩特的松樹,還沒我們青山公路兩旁的百年巨榕和紅影樹珍貴,祖國人再兇殘,只是為松樹「搬家」;董班子要「上馬」,樹都讓他們一刀切死;這樣天天為暴民立「榜樣」,暴民每逢節日,才往大樹上噴噴油漆,回心一想:算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