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為何要拆細?其中一個主要目的,是吸引投資者,增加股票的流通量。
其實純粹從學術層面來看,股份是否受到投資者的青睞,主要視乎公司的未來盈利能力及前景。如果一間公司在未來是有發展的話,就算現在股價較高,投資者亦會購買;相反,就算股價跌至一角以下成為「仙股」,如果公司缺乏前景的話,投資者也不會購買。
但在現實之中,股價過高的股份,其潛在的投資者數目會受到限制,因為香港的上市證券還沒有做到無紙化,所以每種股份也會有最低一手的限制。比較普通的一手股份數目,會是1000股一手。如果股份只是一元幾角,那麼一手股份只需一千幾百,投資者比較容易買賣。
反之,如果股價在$100以上,而一手股份數目仍然維持在1000股的話,買賣一手股票便需十萬以上。這樣的數目,對於一般散戶絕不是一個小數目。如果想用平均成本法來投資,那麼投資單一股份豈不要數十萬以上?數十萬的資金也只可以買賣幾次這些大價股,因此,散戶在買賣此類股份時會因為投資金額龐大而考慮會更加周詳,決定亦會較深思熟慮。這樣,股份的成交便會因每一手所需金額太大而導致有些散戶會放棄投資這類股份。
如果把股份拆細,例如由$100一股拆為10股$10的股份,而假設每手新股數量仍然維持1000股一手,那麼一手新股只需$10,000便可買賣,散戶亦較容易參與。這樣,股份的流通量便有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