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流向:美元霸主地位褪色

資金流向:美元霸主地位褪色

迄今為止,日本政府仍然是美國國庫債券的最大和最忠實支持者,但日本私人投資者卻對美國債券鍾情不再,原因是他們覺得,相比起美國市場所需面對的風險,投資美債所賺取的回報實在不吸引。
這個趨勢顯示了美債的再融資流程隱藏了潛在威脅,因為除了日本投資者外,歐洲投資者亦正悄悄地離開美國市場。
去年最後一個交易日,歐元升上1.05美元,改寫了自1999年11月以來的新高。分析家普遍認為是地緣政治打壓了美元,危機包括伊拉克對武檢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及北韓計劃重新啟動核武生產設施。不過,亦有學者坦言,在地緣政治危機浮現前,美元早已失去光芒,無法再挑起外國投資者的興趣。

美元資產吸引力降
日本三菱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指出:「強美元政策和美股狂飆,過去7年成功地令全球資金滙聚美國,但今時今日,在投資者的眼中,投資於美國的潛在回報已極其有限,形成美國要吸引外來資金已愈來愈顯得困難。」他補充,全球股市均弱不禁風,一般而言,若一個國家要引入外來資金,便要有足夠的減息空間,讓外資憧憬可以賺取減息所換來的債券帳面升值,不幸地,美國息率已降至1.25厘的40年低位,以致外國投資者對透過投資美債所能取得的回報不存厚望。
相比之下,雖然歐洲央行最近亦大刀闊斧地減息1/2厘,但息率仍有2.75厘,進一步減息的空間明顯較美國大,因而佔有相對優勢。以10年期債券作為指標,德國債券的孳息有4.32厘,較美國的4.05厘高出超過1/4厘,難怪駐華盛頓的國際經濟學院主管伯格斯坦亦察覺到資金有流失的危機,呼籲歐洲央行加快減息步伐。

更加令美債持有人洩氣的是美國總統布殊於去年年底突然撤換其財金班子,似乎有意改變一貫的強美元政策。一名滙商表示:「美國政府陷於兩難局面,要是公開宣揚奉行弱美元政策,必然會激怒及嚇怕國外投資者,但若然重申強美元政策不變,則會加深本已喘不過氣的出口商的不滿,故最聰明的做法還是保持緘默,既不提出反對,亦不表示支持。」
不過,JP摩根證券(亞洲)的經濟研究部門則踢爆美國政府的心態:「美國正投入一場高風險遊戲,有預謀地接受市場把美元逐步壓低。雖然做法沒有立竿見影的即時危險,但假若美國經常帳赤字和財政赤字同時急速膨脹,便不難導致美元急瀉,隨時一發不可收拾。」
不要以為只有專業人士才會洞燭先機,市場投資者早已對可能出現的危機預作應變。根據日本財務省的資料,日本投資者在去年10月共吸納了10900億日圓(90.4億美元)的國外股票和債券。其中只有1078億日圓是投向美國股債,所佔比重不足10%,反而有7177億日圓投資於歐盟各國,比重高達66%。財務省官員透露,去年年中時,日本機構投資者仍積極吸納美債,但在10月時投向美國的資金忽然大幅放緩,看來他們已驚覺所持的美債比重已過大。以上指控有實質數據支持──歐洲證券在10月有66%由日資買入,遠高於之前5個月平均的28%,再追溯今年1月至4月數字,日資更拋出了合共3.16萬億日圓的歐洲證券。

歐元地位已見提升
在日本投資者愈來愈鍾情歐洲資產的同時,歐洲投資者卻又自美國市場抽離資金。美國財政部資料顯示,英國以外的歐洲資金在去年頭9個月淨買入的美國長期資產,包括公債、代理債券、企業債券和美股大幅下降至184.9億美元,同期流入歐元區的資金有251億歐元,與之前1年頭9個月有852億歐元自歐元區流失,實不可同日而語。世界輪流轉,以上資金流向的趨勢不是已反映美元的霸主地位正被歐元逐步蠶食,彼此之間在投資者心目中的距離正逐漸收窄嗎?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