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脫身而出 - 鍾偉民

忽然脫身而出 - 鍾偉民

比喻,用得好,要來開導人,有時候真要比萬字長文管用。
人,要面對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兩大煩惱:生老病死,愛恨貪嗔,是內在問題;董建華、禽流感、鼠疫等,是外在問題;內外交煎,當然活得不快活。外在的人禍天災,不容易阻擋;然而,內在的煩惱,多少是可以改變心念,調節想法去緩解的。內在的感情煩惱,包括:想不通,猜不透,放不下,求不得,看不清……佛家,大概稱為「無明」,我們受「無明」所翳,「如魚缸內之魚類,所見只有水草沙石,不能相信水缸之外,有山川大地、冰雪雲海;離開水缸又會馬上死掉。魚缸並不離開我們的生活環境,但魚卻不能知道魚缸外的實相。」翻一本叫《彌陀本願名號》的小書,讀到這麼一個比喻,豁然開朗,什麼都明白了:原來我們都在魚缸裏。
學習,講「進步」;一直認為「進步」是這樣的:面前有一堵牆,十呎高,我們像蚤子似地往上跳,每年跳高一呎,十年內,眼前所見白茫茫,都是這堵牆,都是差不多的風景;但「境界」夠高了,忽然踰牆,牆外是從沒見過的風景;沒多久,又遇上另一堵更高的牆,蚤子繼續跳躍,再越過這堵牆,再驚歎山川大地的靈秀……橫在面前的第一堵牆,不妨叫「死蠢」(蚤子董建華始終跳不過這堵牆);第二堵,叫「平庸」(那個總自稱「筆者」的「學者講師評論家」屬於這個等級);第三堵,叫「聰明」;第四堵,叫「靈慧」;第五堵,叫「圓通」……所謂的「進步」,我認為:就是不斷的踰牆。
然而,我看到另一個比喻,比我的設想更簡單,更清晰:「在三界中生死的我們,要能解脫,就像一隻蟲在竹裡,必須一節一節往上咬開,然後才能出頭天;而頓超法門則是直接從旁打開竹子,就脫身而出。」所謂的「頓超法門」,大概指「頓悟」,是相對於「漸修法門」說的。頓悟,忽然「脫身而出」,可遇不可求,有時候,要遇上大震撼,大打擊,才能臻此境界;我輩平凡人還是「一節一節往上咬開」塵世這大大碌的一根竹子,再弄個竹筒飯來暖胃實在些。